如何看待资本寒冬?如何向投资人讲解二次元?是否需要市场推广?听高能贩CEO讲讲他的创业故事。
本文作者是高能贩CEO张琦,以他的创业故事,解读他眼中的二次元。
冲冲冲,创业啦~
作为一个85后,生存在中国非常艰难,据说是中国唯一一代独生子女了,这种尴尬自从我们出生以来就一直在经历,在我们身上几乎就经历了改革开放,教育改革最折腾那些年。随之,也带来了我们这一代特殊的价值观念。
如果说创业,我是被李开复老师的号召以及智能机的大势拉下水的,08年12月发布Google G1,我存钱买了一台,第一批到货,在网上写了好多攻略,随即加入当时的机锋网做一个论坛管理员。当时的KPI是半年内日发帖量翻1倍,后来没想到一年翻了90倍。
10年在华扬联众,正逢社交网络兴起,与师傅师哥师姐一起见证了好多个社交网络的开创性案例,微博的第一个商业化推广案例,开心网的第一个商业化推广案例。
第一次创业,11年误打误撞,与Neo、Daniel做了中国最早的移动SSP广告平台,中国最早的插屏广告平台。
随后加入触控科技,负责海外厂商、休闲产品引入和部分IP版权的引入。
第二次创业,与符星晨(是个女的)一起创立了游戏葡萄,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看这个行业的风起风落。
第三次创业,与冰冰(丫业余时间居然写了一本畅销书《增长黑客》,不是广告!!!)、XiXi(丫业余时间居然写了一个二次元语义机器人!!!)一起创立了二次元应用——高能贩。
CEO管理的顺序应该是钱-人-事
我这人心特别大,无论什么时候都能睡的不错,但焦虑还是免不了的。如果说创业的状态是焦虑和兴奋,那他们的比例是9:1,90%的时间都在焦虑,为钱、人、事不停的焦虑。但这三件事情也是有顺序的,对于CEO,找钱永远是第一位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第二是人,发动机决定你能飞多高多远。第三是事情,这个事情指具体的细节和战术。
资本寒冬是周期现象
我们从8月初开始融资,正好经历了股市最悲惨,资本最寒冬的几个月。但其实这只是一种悲观情绪和市场预期,钱还在那里,只是打个折而已。
说点直白的话,有一周我和员工说,我能保证这个月有工资发,下个月公司就解散了。当时我已经见了不下3-40个投资机构,大部分对二次元这个事情就看看,嗯,就看看。在他们的概念里只有B站。
放下执念
融资的时候我经常要和投资人讲什么是二次元,我发现即使做了很多调研,或者是投了一些二次元公司的VC仍然一知半解。更可笑的是某投资人会问你xx创投的xxx这么懂二次元,为什么没投你。。。而且我在一个二次元从业者群里,我们群里关于“什么才是真正的二次元”的讨论已经不下10次。。。所以后来我不再和别人聊什么是二次元,我就聊聊IP、游戏、文化消费这些正常人听得懂的语言。
要不要去做大规模的市场推广
除非是高ARPU(平均每用户收益)用户,比如电商、游戏、互联网金融,轻易不要去买用户,或者是融资节奏可以跟上烧钱的速度,这个往往存在于热门投资行业,比如前一段的O2O。
对于大部分二次元应用,已经缺少当年AB站,布卡这类靠盗版起家的用户红利优势,必须要靠社区积累起量,事件性爆发,比如知乎。而且二次元用户有一个很讨厌的现象,就是大部分都是学生,他们要上学,上学就意味着留存和流失,这个是整个行业无法避免的情况。
这么难我们还做不做
要说这些年我学到什么,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就是动态看问题。首先,我们观察服务年轻人的文化产品是否很好的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包括视频、文学、电商、游戏等。第二,国漫是否能起来?第三,ACG(动画、动漫、游戏)这个产业的影响力是不是逐步在扩大?相信很多人都心中有答案,不必讨论过多的概念,我们只要花时间做用户认可的产品就好。
影视和游戏在中国都有不小的天花板,今年电影市场400亿,游戏市场500亿,但是仔细观察,我们的影视作品非常单调和单一,形成长期价值IP的影视作品非常少。今天吸金的游戏更多是换皮作品,端游移植,用IP去透支用户。动漫行业除了大圣归来甚至拿不出一部作品。内容创意行业永远都有新进入者的机会。
一句题外话: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讲一个年轻人要做中国的SpaceX,发射民用火箭。这也是我创业的初衷,做一点符合我们这代人价值观的事情,做一点NB轰轰的事情。
最后提前祝自己生快~感谢创业路途中,朋友,家人,合作伙伴,投资人的支持。我们近期的动态稍后公布~
作者系高能贩CEO 张琦。欢迎加微信发红包(wukong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