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影资本沟通会实录

发布于 分类 资讯 三文娱

微影资本媒体沟通会

 

会议时间:2016年9月8日

会议地点:北京市朝阳区平房乡惠通时代广场10号院

会议内容:微影资本媒体沟通会

 

主持人:我们今天的沟通会正式开始了,其实今天在座的很多各位都是我们以前做媒体时候的一些老朋友,首先很感谢大家今天抽空来参加微影资本第一次媒体沟通会,我在微影资本这边主要负责的是新媒体投资,如果在座的各位老师将来有打算进行新媒体领域的创业,可以随时来找我。

微影资本成立以来一年多的时间,这段时间其实很多媒体朋友都在联系我说你们也投了很多项目,比如我们前不久刚刚宣布了对影视公司梦工厂的投资,包括我们在上周也完成了对体育领域冠军冰场的投资。诸如这样的投资项目也特别多。之前我们一直觉得没有到一个时间来跟各位媒体人进行这样一个交流,到了今天我们再来看我们也觉得其实也到了一个时间点,觉得可以跟大家来沟通交流一下,让大家对微影资本能够有一个深度的了解,到底微影资本是谁?微影资本到底在投什么?我们怎么投资?基于这样的一个考虑,所以今天我们特地请来了微影资本的三位核心高管,接下来他们给大家进行深度的分享和沟通。

这位是微影资本的投委会主席唐肖明唐总;

中间的这位是微影资本的合伙人徐东升徐总;

这位优雅的女士是微影资本的董事总经理张熠张总。

首先我们会邀请徐总给大家对微影资本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徐东升:各位媒体的朋友、各位同事,大家下午好,我是微影资本的合伙人徐东升。非常容幸今天能够把大家请到北京市朝阳区平房乡惠通时代广场我们这个小小的电影院里。一进到电影院我就想起以前我看过的一个老电影,一个意大利的老导演托那多雷,这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导演的三部曲,中间有一个电影叫《天堂电影院》(有人看过,冲我笑了)。这个电影里面讲了一个特别虐心的小故事,叫士兵和公主的一百夜。

故事是什么呢?一个士兵疯狂的爱上了一个公主。这个公主跟他提了一个条件,说如果你能每天晚上,坚持一百个夜晚守在我的窗下,我就嫁给你。这个士兵每天的坚守,蚊虫叮咬,风雨侵袭,他自己也越来越衰弱,坚持了九十九个夜晚。到最后一个夜晚公主打开了窗户,士兵骄傲的走开了。

他为什么走开?是一个留给大家思考的问题。这真是一个特别虐心的爱情故事。说到我们文化传媒,或者我们叫大文化产业,整个的文化、体育、演出这些板块,其实从投资的角度来讲也非常的虐心。我们有很多的投资人跟我说,说东升总,我们从过去到现在做文化投资,我待它如初恋,它虐我千百遍。为什么呢?电影的监管政策复杂多变,中国电影市场今年1到8月的增速略有下滑,中国的体育市场现在还是一个以体制内竞赛为主的市么场,中国的演出市场面临的是供给不足、需求剧烈的现状等等。这说明什么?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本质而言,人均GDP到了五千美元,中国的影视行业产生大爆发;人均GDP到了八千美元,中国的体育行业大发展。这是一个放眼全世界皆准的客观规律。但是在中国我们面临各种各样的不同问题,在微影资本的角度我们看这些问题,我们都把它看作机会。所以今天由我简单的献给大家开一个头,我会介绍一下我们微影资本投了什么,我们怎么投,我们在这个行业大概的投资策略,后面由我们的唐肖明唐总深入的给我们做文化领域、泛文化领域各个板块的深入的交流和沟通。

(PPT)

这是我们的一个简单介绍,首先说一下我们微影资本的使命是什么或者说我们的愿景是什么?我们的愿景是成为中国泛文化领域最有价值创造的投资机构,我们的使命是通过微影资本连接我们的投资人和整个泛文化产业创造价值。我们的特点和模式是什么?在这里面我们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叫做VC2.0。它的特点是我们用VC的投资方式参与到产业投资中,同时代入大量的产业资源,为我们背后的产业LP和我们投资的产业公司产生资本连接,在资本连接的过程中让他们能够有所回报和快速成长,这是我们微影资本给出的我们的定义。

微影资本是一个专业的基于互联网文化产业的资金,我们主要针对的投资板块是影视、演出、体育、新媒体四大领域。当前或者说从历史到今天,我们管理的基金规模已经超过了40亿元。其实只有短短一年的时间,一年的时间我们已经进入了中国泛文化产业的文化产业基金的第一梯队,我们已经投了40多家公司,今年的5月29号我们在北京举办了一场微影资本的创投会,把我们投资过的公司都请来,每家公司五分钟,从早上讲到了晚上。所以我们说,如果按照这个速度投下去,再过一年,我们这个创投会要开三天。

我们完成了从原创内容、开发制作、发行营销到场馆到衍生品各个领域的一些布局。我们的投资策略是基于当年互联网全面变革的生态下,所以我们用互联网的工具去投资文化产业的新商业模式。这句话说起来很长也很绕,我们简单的说,我们投资或者说我们的投资策略里面有四个新。

第一个,在新的产业环境和新的产业割据下,投资的是面对新的消费者用新模式的一些新的业态。

第二个,我们主要投资于中早期,看我们当前的投资我们是以中早期为主的,但是对特别有吸引力和特别有战略性的布局我们也不排除成熟的投资。

从特点来说,第一个,我们非常专注,在往后的介绍可以看到,我们整个微影资本团队在中国的泛文化产业,我们已经投了很多很多年,很长时间。我们的团队投资了近100个文化体育等相关领域的项目,而且整个团队实际上一起工作的时间,我们平均在一起工作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十年,所以整个团队非常的默契。

另外我们的平台资源丰富,这里面说的平台字眼不仅仅包括微影时代公司,更重要的是我们整个微影资本背后核心LP,我们这些核心的基石投资人,基本上我们都是泛文化领域里的产业型的公司。我们是用微影资本作为一个桥梁,嫁接我们的产业资源去向我们的投资公司倾斜。

电影市场大家都非常的了解,这里有大量的数据,在座的都是媒体朋友,所以对这个行业的数据应该非常清晰。比如去年的电影票房440亿,今年预测大概在600亿,中国的屏幕数量应该已经达到了将近三万九千块,中国电影的消费人次等等,我觉得这个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数据。这里提一个新数据是,到今年2月的时候中国电影票房单月已经超越了北美,中国电影市场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这是中国电影人期待了大概十五年左右的一个阶段性的结果,中国终于成了全世界第一大电影票仓。

这里说一下我们微影时代公司,也是我们微影资本非常重要的平台,微影时代公司在去年参与出品发行的电影37部,深度参与的影片票房覆盖达到了195亿,占2016年1到8月总票房的64.8%,这是个非常惊人的数据。

刚才说的是一个例子,是电影市场我们把它作为泛文化市场的一个例子。面对整个泛文化市场我们微影资本怎么投,我们投资的方向和领域是什么?大家看这个九宫格的投,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投资的领域是影视、演出、体育、三大领域,再加上面对新人群,以新形势去做的新媒体。我们投资的方向主要包括内容、发行营销和消费场景,可能这里面消费场景是一个新的词,究竟在泛文化里消费场景包括什么,简单的说既包括大家所坐的电影院,如果是体育领域包括消费的体育场馆,我们都认为这都是泛文化领域的基础设施,所以在微影资本的投资方向和投资领域上,我们都会有所涉及和布局。

影视市场的投资逻辑,实际上跟刚才我们介绍的这三个方向,就是我们在内容、发行、营销和基础设施也就是消费场景方面,我们实际上都在投。具体来看我们投IP的生产和运营的平台。注意这里,我们不是简单的投IP,而是投IP的生产和运营的能力。我们投资的一个典型的项目叫做大神圈,他旗下有包括唐三、江南、顾漫等数十位超S级的网文大神。他不仅仅拥有这些网文大神的超S级的作品版权,更重要的是这个公司是统一经营这些大神后面版权的衍生开发。在发行和营销领域我们投资的一个典型案例是灵思云途,他是国内最大的营销传播机构,也是中国电影影视行业最重要的一个营销发行的生力军。

新类型的公司,面对新型的年轻受众,面对网络原声IP,我们投资了十三月影视,在投部市场的能力,我们投资了原力动画,大家都知道这是中国最大、最有潜质、爆发性最强的中国原生动画的制作公司。我们投资了九州梦工厂和留白影视,九州梦工厂是我们刚刚完成的投资,他拥有中国的网文九州全系列其中最核心作品的IP,他不仅仅拥有IP,而且包括了包括IP衍生的强大的开发能力。

在体育市场我们怎么投?大家对体育市场整个行业大家都在发出很多的问题声音。体育市场应该怎么投资?实际上从微影资本的角度我们这么看待,首先体育市场是具备产生顶级IP的机会的,所以我们会在细分运动板块的顶级IP方面做布局。体育市场还包括体育经济、体育装备、场馆管理、体育娱乐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认为体育市场现在最富价值、最有投资潜力的投资领域。所以我们在细分板块市场的顶尖IP,我们投资了莱德马业,它是中国规模最大、经营最全的产业链马业公司。我们投资了冠军冰场,冠军冰场是中国冰雪运动包括室内溜冰、室内滑雪的经营公司,同时他也在举办赛事。我们刚刚签约了Maliman,他是国际顶级运动员在中国的经济和营销发行的公司,他的储备非常的强。我们也投资了金港汽车城,它不仅仅有中国汽车拉力赛这样的顶级赛事中国的运营,还包括场馆的经营。

在演出市场,也是整个行业对演出市场有很多的疑问,中国的演出市场的爆发从什么时候到来,中国传统的演出市场为什么现在会衰落?但实际上从微影资本的角度我们永远是从问题中发现机遇,我们认为演出市场最大的机会是演出新形势的爆发。所以我们投资了,像《开心麻花》,大家都知道去年的《夏洛特烦恼》这部电影,我们投资《开心麻花》不是因为简单的看一部电影,而是因为《开心麻花》是作为中国喜剧剧场演出的龙头企业,他的舞台剧有大量成熟的IT储备,他有他的品牌优势,更重要的是他有IP转化的能力。和《开心麻花》类似,我们投资了十三月音乐,他是中国最大的民谣音乐节的独立的经营商。我们投资了麦爱音乐,他是中国最大电音音乐节的经营商。我们同时还投资了白色系这种专注于男团培养和造星的在演出领域的互联网平台,我们也投资了君舍文化这种新的演出形态的公司。

新媒体新业态,这是我们专注的投资领域。实际上在座的都是媒体,在新媒体方面我们觉得有什么样的投资机会,首先我们觉得新媒体的大数据和在某一个领域的矩阵类的新媒体的结合或者是投部的领先者,是我们当前看到的最核心的投资机会。除此以外,包括社群的运营、社交的媒体自媒体的联盟,新媒体的营销公司,也是我们在看的领域。像赛点是中国最大的国内的体育新媒体的领跑者,他有最大的体育新媒体的矩阵,这是我们投资的标志之一。新榜也是基于微信公众号内容去做数据分析的一个大数据公司,也是我们投资新媒体的一个领域。

我们把部分的股权投资的项目列我这儿,这是我们投资的一部分。实际上我们就把它在影视、体育、演出、媒体营销等等方面去根据相应的项目做了划分。

这是我们的团队,实际上团队的特点,第一个我们前面已经说了,我们非常的专注,非常的默契。另外整个团队各有所长,我们主要投资于文化产业、泛文化产业,我们都深入这个行业已经超过十年,但是整个团队互补性也非常强,团队每一个人各有所长,大家都深入到产业一线,而且我们是投资领域最完整的一个团队组合,我们的团队只做这个行业,我们在这个行业里面非常非常的聚焦。

说到团队里面的领军人物,首先就是我们的唐肖明唐总,右边是唐总,右边是唐总历史上投资业绩和唐总的工作经历,如果让我用一个字形容唐肖明唐总,我希望用他名字里的“明”字,因为这个明是明白的意思。我们俩认识很多年,他是我们在国内非常罕见的专注以泛文化领域投资多年的资深的投资家。

我们微影资本的另外一位合伙人,也是微影时代的创始人兼CEO,林宁先生,他今天出差没有来。如果让我用一个字形容,这事没法用一个字形容,用两个字,萌和猛,林宁是一个很萌的人,不管在任何场所都是一副互联网范儿的打扮,非常的和气,但实际上他和他的团队都是非常有狼性的团队,做事情非常猛,这也是微影资本可以在八百天的时间可以形成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票务和营销发行的公司。

说到我自己用一个字来形容,我不希望是胖,我本人除了做文化产业的投资做了不少年以外,以前我在电子类的快消品的实业方面做了很多年,有一些经验。从我的角度来看我认为整个泛文化的内容其实都是消费品,所以我也希望能够把我在消费品的领域能够代入到泛文化的投资中。

最后一位是张熠张总,美女,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是张熠名字里的“熠”,张熠本人既是我们的数字点睛文化产业基金的产业合伙人,也在欢乐传媒曾经做过非常资深的高管。张总投资的项目包括十三月音乐、大神圈、十三月影视,也都是我们整个微影资本中亮闪闪的一些明星项目。

以上是一个开场白,也是一个非常简单的关于我们微影资本的整体介绍,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徐总给我们做的精彩丰富的关于微影资本的整体介绍,下面唐总会跟大家分享一下他对文化产业投资领域的一些看法和思考,包括他怎么样看现阶段在文化产业里面一些投资机会,有请唐总!

 

唐肖明:各位媒体行业的老师好,欢迎大家到这里地方听我们来罗嗦。我的心态很简单,对所有的被投资机构,对LP,对于同事,对于媒体界的朋友,对同行,基本上观点是同一套说法,今天就我自己个人的投资理念跟大家做一下分享。刚才徐东升总介绍了一下微影机构的背景,我想就其中几点跟大家强调分享一下。

因为社会的经济结构在不断变化,一个产业的发展也是一波一波往前走的,公司的组织架构必须和产业环境相吻合。对于媒体行业是这样,对于基金行业是这样。所以说我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把微影资本的组织架构理念定成产业加VC。

 

我自己是早年第一波互联网行业参与出身,过去十几年一直在文化行业做股权投资。从2005年MBA毕业以来,十一二年时间做的一件事,就是在文化产业里面做股权投资。所以说见证了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以及业态的变化,以及PE、VC行业的生态演变。对于PE、VC大家可以简单回顾一下,第一波是外资;第二波是民营企业生产腾起,赶上中国经济生产最黄金的一波创业板,收获了红利;第三波就是风起云涌的PE,特别是最近以金融机构为代表的PE,对于大项目的承接能力特别强,资产管理能力很强,理财能力也很强,所以资金调动能力很强。其中中间的插叙是产业基金,从第一个渤海产业基金开始诞生的时候产生了一批产业基金。我在前面五六年的时间待在中国文化产业基金,简称中文投,第一期规模40亿,全部投在文化产业,大概40个项目,我们第一期相当成功,一个国有的PE取得了相当优秀的成绩,有两个因素。第一个,跑道相当好,产业链年化生产率在20%;再加上公司团队比较努力,加上辛苦的体力活的选拔,调出一批行业的投部企业,优中选优,导致整个基金的收益特别好。但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本身是财务出身,但因为是产业基金,投了几十家公司之后,而且全部是行业里面投部的公司,所有人都必须承认它已经带有很强的战略性,几十家行业投部公司的老总聚在一起之后产生的群聚的战略效应,相当于一家大型的传媒资产参股和控股公司。这样从一个财务投资人,投成了一个产业投资人,他本身也是产业基金。

 

随着十几年国民经济的发展,任何一个细分领域,文化产业算比较小的,体量也足够大。产业资本各路上市公司也都迅速成长起来,善于运用资本的手段进行上下游产业布局,开始纷纷的围绕着上市公司组建并购基金或者自己的投资部门进行战略投资,产业行业里的老板也学会了充分熟练的掌握并且运用资本手段进行战略布局。以前这一帮做PE、VC的人在进行泛产业投资的时候,自己一个基金同时横跨几个行业的时候,其实专业性和触角的深度上是有点比拼不过产业资本的。

 

我们根据自己前段时间的经历,产业基金其实是一种很有效的打法。我从去年自己辞职出来创业的时候,考虑下一步的VC行业的生态是怎样发展的时候,经过大量的和行业的交流,大家一致认为,产业+VC是一个相当好的方向。什么概念?第一,把好的产业资本和产业上具有战略能力的产业公司,进入作为基金的合作伙伴,但是不为其控股,成立独立的VC架构。但并不是任何一家产业资本产业力量都适合这么做的。而微影时代,在两亿多估值的时候我恰好投资进去,这家公司从两个多亿的估值,两年之内涨到120多亿,这就是一家平台类型的公司。

 

在文化产业里面什么叫平台?你大到一定程度就是平台。在我的印象中文化产业里面做内容生产执照的影视公司、演艺公司都不能称之为平台,他们叫CP。CP因为过去五年在市场上的稀缺性,导致一些公司的估值比较高。真正的行业里面平台性的公司谁是,是优酷,是爱奇艺,是腾讯视频,是今日头条,是微信,是微博等等,是这种能够对内容创作者和对内容的发行广告营销的运营者能够进行全面链接的公司。很荣幸我们碰到了微影时代,我也伴随着它的成长,它背靠着微信和QQ占中国流量一半的两大社交平台,来从票务切入搜集到中国消费者最全面的为娱乐内容付费的数据库之后,依托着大数据平台进入到内容的营销和发行领域,它的用户能力、大数据能力是管理用户数据强大的支持,在娱乐产业里面就很快做成一家平台性的公司。

 

对于演出,对于电影,对于体育赛事,可以通过票务发行营销的方式进行全面链接。对于消费娱乐场景,线下流量入口,也构成一个强有力的链接能力。所以说我们以它为一个合作伙伴成立微影资本,但是同时保持相对的独立性,这是第一个前提条件,产业+VC2.0的第一个必要条件,一个好的行业里的合作伙伴。

 

第二个,有一个好的团队,我们很自信这个团队在行业里都是行业老手,可能投资案子的数量上来讲在市场范围之内应该还能够排在前列,积累了比较多的文化产业股权投资的经验。这是第二,有一个成熟的团队。

 

第三,有一个完整的VC、PE的公司组织架构和激励体系来推进公司的发展。

 

在这三个要素的情况下,我们旗帜鲜明的提出做先一代的产业基金,是产业+VC的方式。这是我想强调的一点。

 

绝大部分VC都是分出一个团队,分出一两个合伙人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覆盖。但是我们是一整个团队每个人负责文化产业的一两个细分领域进行深耕细作,相信这种团队的打法对行业的触角,对行业的深入把握,对规律的掌握,以及对于人脉关系的建立,对资源的调动能力,肯定是优于在一个大基金里面一个小团队进行投资,所以我们还是以自己的辛勤劳动把行业扎的更深一些,这是我们的打法。

 

因为贴近行业比较近,再跟大家分享一点,我个人认为在文化行业里面的创业团队对团队的依赖超出不了行业,大家都知道创业投资看什么?看团队,互联网是靠人做出来的。但是在文化行业里我认为对人的依赖性更加严重。

 

第二,互联网大部分是年轻人拼命,靠产品、靠运营的战斗力拼出来的行业。但是在文化产业里面,也要做内容创业、得渠道创新,要求有对编剧、导演、作者的把握能力,要对社会消费心理有成熟的把握,对资源和要素的组合会比较高一些,门槛比较多一些。如果说一些互联网公司可以靠工程师文化走得很远,拿到一张又一张移动互联网的船票,但是文化行业里对人的依赖性很重,所以对于这种专业的产业基金,我们扎根于产业内部,对于人脉关系的积累和调度能力构成了投资优于其他泛产业基金的一个长处。这也是我们自己达到自己核心战斗力的屏障。

 

今天也借此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对文化产业的一些思考。我最近正在跟一些行业投资人交流,到目前为止,因为文化产业很热,发展速度很高,同时我认为文化产业也是每平米上堆积的资本最密集的行业,简单的说这个行业其实并没有那么大,电影票房也才500亿,但是这个电影行业里面堆积的资金密集度远超出其他产业。国民经济GDP增长能够看得见的有两位数以上的成长跑道尤其有限,文化是一个,所以说社会资本全部涌入几十家上市公司、地方政府,各路的PE、VC都在文化产业里面进行耕种。在如此资金密集的情况下,特别是影视行业出现了明显的估值泡沫的情况下,这个行业有没有投资机会,怎么投,这是我们必须作为专业投资人回答的问题,同时也分享一些观点。

 

首先我们谈一下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及投资重点。我自己的观点很朴素,今年上半年票房为什么增长不如预期?大概说了一千种理由,我突然总结出一个很简单的原因,去年年底房子开始涨,产生了极强的挤出效应,买房子的都是主力人群。我昨天从武汉回来,武汉地区房价涨了80%,北京涨了多少我不知道,至少40%、50%。所以在经济整体不行,今年的信贷的增加基本上百分之九十几集中于房贷消费的情况下,收入没有增长的情况下,这种偶然因素对消费的挤出效率是极其明显的。这么来看,挤出效应可能是票房增长乏力因素之一。所以说看投资、看消费,我觉得必须跟着人口消费走。这是一个反馈。

 

另外一个我自己的个人观点,电影为什么能够高速增长,我认为原因极其简单,过去十年票价未变,在通货膨胀因素和消费因素、人均收入增长因素的情况下,电影成了一个最便宜的消费方式,再加上去年电商大战对电影行业进行补贴,拉动了消费习惯,所以电影票在去年因为多重因素的偶然叠加,造成了去年票房超高速增长,今年回落到一个相对的高速增长。这就是我的理解。

 

所以说我们看到了作为一种最便宜的娱乐方式的主力观影人群的核心的消费方式或者说社交消费场景的娱乐形势,它在过去几年我们目睹了电影票房的高速增长,很简单,两个人约个会、看个电影,买个爆米花。即使在三线城市、四线城市,在七八十块钱也相当便宜。所以说我们去年在电影票房增长分析的情况下经常引用到“小镇青年”这个单词,就是因为消费力的成长相对于票价的成长,相对的成长导致了电影的成长。

 

为什么我们投资要提前两到三年进行布局?特别是中早期的投资要追逐行业的下一个增长热点。在现在的行业里,我去投影视公司,投资导演、导演,他们片筹最高、估值最高的时候,投资肯定不是我们的重点方向,随着消费里的迁移,我们认为微影该出现在演出和地面娱乐。再往后就是体育。到目前为止,中国演出会的票价都还挺贵,进入一个非良性循环。一场演出怎么着也得一两百块钱,稍微好一点的明星三百块钱票价起,好的座位也七百八块钱。对于即使是北上广的核心白领消费人群,也是一个比较昂贵的约会或者社交方式,收入没有增长到这种程度,导致演出场次少,演出场次少对于成本的均摊很难进入工业化生产的年代,那么导致成本高居不下,反推票价高,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当市场达到一定的临界点,突破性价比之前,这个市场很难启动。

 

但是我们经过最近一段时间的观察,过去两年演出市场陷入了两年的低迷以后,今年我们已经观察到一些演出市场上的低票价领域的平均化演出市场的比较好的增长苗头,所以说从发展趋势和投资重点来看我们就按照消费力的迁移可以往下走、往前看。

 

拉回来讲一下,对于文化产业的增长趋势,高速增长后想象空间依然巨大。为什么想象空间巨大?我认为文化产业市场是一个创新的市场,与不断的整合集中化两种现象同时存在的阶段。现在中国大的娱乐公司或者影视公司还比较少,这个行业还会经历一段高速发展的整合状况,至少大型的传媒集团应该会出现。

 

中国传媒行业其实我觉得没有走过一个大整合的年代。在互联网时代,在新的这个年代有一些力量冲出来做一些整合,一定会出现从几十亿美元向几百亿美元突破,通过大量的整合、大量的并购实现。这是第一种。

 

第二种,随着消费者升级,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我们认为在后面五年有大量的黄金VC投资和早期的创业投资,为什么?有一个突出的现象,让我来总结文化产业的发展就是,经过前五年的高速发展,前五年是谁在发展?是传统的影视内容制作和传统的媒体、传统的行业领先者高速发展。从现在开始是并购加创业的年代,创业的原因是什么?是大家所看见的移动媒体出现的情况,当微信这种平台的规则进一步的成熟;当今日头条已经达到八九十美元甚至更高的估值,进一步的增长;当直播平台从一千五百万的日活到达六七千万的日活;当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土豆的竞争格局进一步趋于稳定;移动互联网的媒体、全国性的媒体平台趋于成熟稳定的时候,围绕这些媒体平台的上下游的创业机会不断的涌现出来,典型的先导代表,大家比较熟悉的罗振宇罗老师,或者是吴晓波吴老师,都是处于第一波冲出来创业的优秀代表。

 

当传统媒体的品牌因为受众的减弱、运营能力的下降,一步步被削弱能力的时候,所有的媒体内容创业者或者是媒体内容的创作者,在新媒体平台之下重新聚合形成舞台的时候,这个就是为下一个十年移动互联网生存状态之下,为媒体行业格局来进行变击的时候。所以我们认为在媒体平台将成未成的一两年中间,提早进入媒体内容行业的创业投资是一个黄金年代。内容的源起来自于网络,内容的创作者围绕着这些平台进行创作,围绕着这些平台的的广告营销投放的平台和工具、广告交易平台也是刚起来,还有内容的发行和营销也必须借助移动互联网的生态,完全掌握这个渠道进行营销。所以上下游会产生很多很多好的创业机会。这就是我们这句话内在的含义,认为经过前五年相对传统一波的文化企业经过高速成长之后,现在后面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想象空间来自于两个方向,大整合与创业。

 

这是我刚才已经讲到的,兼并重组进一步加剧,企业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现在很多公司规模不大,大多都是在三百亿到五百亿人民币之间。我们会看见越来越多的超级大并购在这个市场上出现,这个是我们后面可以预期的。

 

这里我们提到新技术的时候,我觉得应该综合来看,用当下时髦的话题VR这一块,但是对我来说这个新技术最核心的关键词还是大家经常用的两个字,我个人体会非常深。

 

一个是移动互联网,我自己个人的一个观点,过去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几百年,媒体都是按照武力形态来进行划分的,大盒子叫电视机,小盒子叫收音机,杂志装订的精美一点,报纸比较糙一点,户外广告是一种版面的形式。其实大家注意到没有?大部分人所从事的媒体行业都是根据媒体外在表现的物理形态来进行划分的。排名在前的卫视台还能够维持多少年的成长是很大的一个问题。将来大家对媒体时间的消耗越来越向手机端集中,也就是说以后的媒体业态只有一种物理外在形式,就是手机。在手机上找出不同的消费品种构成媒体平台。移动互联网是第一种含义,大家时间越来越大,比例的占用这是一个绝对的趋势。这是第一。

 

第二个理解,移动互联网是一个完善的信用设备环境,大家都实名制手机了,一个手机号码相当于一个身份证号码,一个身份证号码对应着两到三个信用卡号。手机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相对完善的信用支付环境,借用一下以前的逻辑思维罗老师曾经说过一些概念,当你看到内容受到内容的影响,当作为内容创作者你对消费者进行洗脑的时候,如果你顺便推销某个产品,产生了冲动的消费,在手机比较便捷完善只需要大拇指一滑就能够支付的情况下,所有的媒体都可以变成渠道。以前我们做媒体的人是干嘛的?媒体行业辛苦的写内容、做内容、做发行、卖广告,广告是什么?广告是GDP的3%,怎么做广告?还得靠广告人员有一系列的行为。中间损耗很大,但也只占到了GDP的3%。如果媒体能电商化,如果卖东西,在这些领域媒体成了持有自己的用户,不仅是持有受众,持有用户可以向用户进行营销的业态,他从挣3%的广告费转变成挣30%、50%,甚至70%的业态,所以说媒体的含义在这个互联网的环境之下在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有一些媒体的生长空间呈十倍的变化,对这个行业来说可以称之为革命性的变化。

 

我在这里特意解释一下对新技术并不是说要追求高科技,追求新的摄影技术,追求各种各样的新的玩法。我认为那个还远,那都是媒体行业和资本行业合力炒作出来的概念。我认为新技术对我来说就意味着一个词,移动互联网化以及移动互联网化后面带来的一些行业深刻的变革,唯一一个与它相靠近的关键词就是所谓的大数据,大数据在媒体里面第一次从一个只拥有受众,可以办办论坛、讲座,可以做做展览的媒体业态挣点广告费,变成一个行业、产业里面的一个关键环节、关键渠道和营销的扮演者。这是我对这个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的产业升级和更新,在于我们在座的所有人都有一个革命性的机会,我是这么理解的。

 

移动互联网深度相关的是大数据,大数据必须具有两个基本要件,大数据我认为不是一个商业模式,过去几年资产行业投了很多所谓的大数据公司。大数据必须拥有两个关键的要素,大家注意,第一个,拥有深度的专业的数据,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拥有最全面的数据,但是他是构不出大数据模型出来的,你必须在某一个专业产业、专业消费领域里面拥有最深度的数据,并且最好是用户付费消费行为的数据,除了这样你除了对消费者进行划项之外同时还能够追踪他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偏好,这是大数据。刚好VE对中国中间的消费人群,娱乐产品的消费人群的消费行为进行全面追踪,在卖票的同时能够进行消费划项。这是第一。

 

第二,你必须持有用户,你有了数据可以买,但是随便用要犯法,那么你必须通过某种商业合约关系、商业契约关系和用户建立起直接的链接,能够让你合理合法的用这些数据,进行基准营销。什么叫基准营销?就是解决知名的难题。不知道另外一半广告费花在什么地方,如果进行精准营销的含义就是说,在推销某一个产品不得时候交易成本下降、交易效益的提高,谁能够把大数据产品化,能够合理合法的拿这个大数据去跟用户互动,那就形成一个新的商业模式,这里大数据的广泛应用,推动文化产业的高效发展是这个意思。

 

再倒回去一点,我认为新的模式下媒体除了持有受众之外,真正的第一次拥有的用户能够直接从内容打通到每一个手机号码所代表的唯一的消费者,这是持有用户的意义。当然大数据本身除了对产业的影响之外同时对内容的创作也会产生影响,举个例子,大家大数据在文化产业里面,对内容的生产创造的影响只是一个很小的层面,我对这几百亿的内容生产行业进行影响,肯定不如对一个几万亿的商品流通和营销环境影响,大数据的含义其实远远超出对影视剧的生产制造进行指导的内在含义。

 

这里刚才已经提到这些主题,重媒时代已经到来,自媒体时代逐步彰显,我预计在将来的行业这些颗粒度会比papi酱这些要大,但是颗粒度又比湖南卫视、浙江卫视、央视、三套,或者比传统的时尚颗粒度要小,应该是属于中间。

 

直播的兴起。直播为什么单独强调它?到现在发展了这么长时间以来,包括网络媒体只有两三种有限的变现方式,第一种广告,第二种游戏,第三种电商。但是直播是引导了一种全新的传媒内容的变现方式,初级阶段就是网上打赏;高级阶段就是自觉自愿的为内容付费,而且对情感进行收割,你喜欢这个东西愿意多付钱多消费。我觉得直播我们暂时把它叫做情感收割,根据每个人的情感投入的深度来进行消费者收割。这个是自直播出现以来对移动互联网行业,对整个互联网行业的变现方式,第四种变现方式的引导,我们认为直播将来是一个相当大的平台,值得关注。直播平台上能够跑出很多种新的内容的变现方式,大家都知道马东老师的《奇葩说》,一个公司的估值在一年之内迅速达到二十多亿,这是非常厉害的。它的主要的变现方式是广告,赞助,但是我相信在直播平台上,除了可以做营销、口播、植入之外,对于游戏因素、互动因素结合的比较好的视频内容创作方式,完全可以向秀场一样进行收割,可以向游戏一样进行收割。所以说这个我们认为在直播平台上可以长出一批新的内容创作性的公司,互动能力强,它的对情感的互动效果非常好。这是我们单独把它列出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文化产品的虚拟化,虚拟化的文化产品引发新的消费热点,这是大家越来越多的时间和媒体消费都放在虚拟世界里面、移动互连网络里面,从信息的数据化到O2O对线下场景的链接,确实数字化生产状态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会产生很多内容,甚至不需要跨出网络,停留在虚拟世界里面就能够直接进行消费。这个在市场力量的比重越来越大,所以说我们会特别关注这个。

 

我们认为后面文化产业公司两种现象并存,第一种大整合,传统的已经有资本上市公司平台的企业会进行整合,同时会长出一批新业态的创业公司,这里我们希望能够出现一匹新的独角兽。

 

文化产业的国际化,我们在下一期基金里面可能有百分之二三十的资金投到国际化,前段时间投了韩国的娱乐公司YG,我们相信中国人走的太快,市场渠道发展很快,商业化能力很强,但是内容创作和制作的有点跟不上,从海外寻优秀的内容创作能力和直接引进内容和品牌,包括企业IP的品牌,是一个重要的投资的重要方向。

 

中国市场比较大,在海外进行投资并购、引进优秀的团队,或者做IP,应用于市场,我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投资方向。

 

同时中国的文化内容也能够在很多领域走出去,游戏可能走的比较快,动画电影可能会走得比较快,我预计中国文化产品里面还是有几个领域会实现国际化的突破,第一个是游戏,第二是动画电影,后面看看有没有新的品种在国际化线路跟上。

 

这是行业发展趋势,我们的投资重点分为四大方向。第一个影视板块,其实产业的工业化程度很低,现在处于普遍量产。CP内容这一方属于供应过度,导致今年的国产电影票房很惨的原因就是增长不如预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量大,即使是制作体量最大的电影也只有一个星期的档期。在两年前、三年前,制作成本在一个亿,那是绝对的行业主力,在每个档期里至少有比较从容的两到三星期的时间释放口碑、票房,现在所有的大电影,在一个档期里面最多干一个星期,因为一个星期之后同样规模制作的电影已经跟上来抢票房。所有的所谓大电影都得不到充分释放和施展的机会。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电影产业我们仍然认为有很多结构化的增长机会,比如我们看好了一些领域,电影营销还会出现新公司,比如三到五年之后总该出现的金融体系的成熟,电影市场上的无冕之王,这种商业模式能不能出现?比如类型化电影公司能不能再做,以前有一个拍恐怖片后来也转向恐怖片之外,有没有专业做喜剧的公司,有没有专业做恐怖片的公司,有没有专业做奇幻系列的公司等等。我们认为类型公司会出现。再举个例子,我们认为艺术院线迟早会出现,甚至我们已经在酝酿这种发行的的类型公司,类型的制作公司,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风化,出现类型化,这也是我们观察的一个主要方向。

 

另外,电影产业到现在已经很难拼!单人创业一定要有资源的情况下进行创业。什么样的资源是核心资源?发行资源。其实最强的地方不在于制作能力,他可以买片子,但是他绝对不会放弃的一个核心能力和核心业务,就是发行能力,但是这个中国市场上谁具有发行能力,恐怕就是我刚才所说的有希望成为媒体平台,在移动互联网媒体环境下有希望成为媒体平台的人可能具有一定的发行能力,简单的说就是在短期之内对大众的洗脑能力、对电影具有推测能力,他们可能会相对看好一些等等,行业竞争及其激烈,供应过度。但是仍然有很多比较好的投资机会,毕竟仍然处于高速发展,而且电影票房五百亿到一千亿我觉得可以期待,而且我认为中国人可以把中国电影看成一个广告电影,具有产业纵深的人在电影上不计成本的对自己的IP对自己的品牌进行推送,以游戏产业,以衍生品产业,以不同的产业进行收割,这种整个内容产业,电影产业只有30%靠票房来收益,70%靠衍生、靠产业收益的现象一定能出现。现在绝大部分的影视公司还是在30%的电影票房之内进行竞争,谁能够把产业规模扩展出来的公司是下一代影视公司里的赢家,虽然说竞争激烈我们仍然有很多的投资机会。

 

第二个,体育。按照我的逻辑,很简单,电影便宜,演出票贵。为什么马拉松起来的最快,看上去很高大上,一些领袖带北马开始盈利,因为马拉松最便宜,即使没有双手,我们两条腿、一双鞋也能跑。场地也不受限制,不需要配套。当然可以买一些装备,但毕竟它是最便捷、最便宜的一种娱乐方式,一种体育方式。任何一种其它的体育,足球、篮球、击箭、滑冰、滑雪、拳击等等,对于装备设备的产业要求比较高,虽然说只有少数精英阶层在玩,但是规模化、产业化的时候还没有完全到来。资本行业对这个行业投入了过多的资金和热情,以至于产生泡沫,这个行业现在处于黄金的VC阶段的早期时候。

 

演出,我们到目前为止演出行业的投资效果都不错,我们投《开心麻花》的时候,市场上的VC都不敢跟进,中文投进行了独家投资。从我们投入的那天起他只有两个剧场,现在在全国展开,同时在春晚上得到品牌释放,同时凭借自己系统化的编剧导演能力,以及演员经过几百场、上千场的现场喜剧表演能力的打磨进军电影产业,所以第一部电影票房就得到很好的释放。但是《开心麻花》除了好玩、好笑之外,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他的任何一个配角其实在舞台上都是主角,可能在某几个戏目里面都有经过几百场甚至一两千场的打磨,配角的表演是相当丰满的,这是很多影视公司都做不到的。所以说演出领域,我们提前做了一些布局,效果相当好。演出是一个比较单词,我觉得应该叫线下娱乐比较恰当。

 

再比如我两年前在中文投投资的做草莓音乐界的摩轮天空,全国每年办几十场音乐界形成渠道优势,对上游的音乐创业者和内容创造做形成一定的版权聚合。做音乐节赚钱了,版权是属于绝对收益的利润,广告营销植入冠名这也是属于绝对收益,经济体量进入一个相对比较大,财务质量很健康的盈利状况,反过来又促使行业发展。所以麻花和摩轮天空是属于地面娱乐,最近我们投了电子音乐节,大家知道欧美早就不玩这些草莓音乐节的摇滚,新摇滚的音乐节已经全面进入电音时代。电子音乐节我们投了白色系,一百号小鲜肉,做男团的,男团比女团的经济价值大,而且女粉丝花钱,男粉丝不花钱。所以这种地面的娱乐方式是需要供给侧改革的,只要激情的打造产品,出一个火一个,完全取决于内容创作者和资源整合者的能力,我们认为这一块是严重的供给不足。大家周末看电影,去郊区,在北京没有什么好的娱乐方式,有家庭有小孩的,在周末带小孩能参加什么样的文化活动,我估计头脑中反应不出来两三个品种,这一块缺娱乐产品的,这也是我们下一个会重点覆盖的一个领域。

 

新媒体新业态是我们高度关注的方向。一定有升级版的、进化板的内容生产制作者,能够十倍的发现自己的新的商业组合出现。鼓励大家创业。

 

直播市场,刚才讲直播市场的含义我们认为代表了四种变现方式,除了游戏、广告、电商之外的第四种变现方式,其实这种变现方式一点都不新奇,人类社会几千年以来,跟在街头打赏一个猴戏,消费心理是一模一样的。现在只不过是用互联网的手段让每个人展现自己的个性,并且吸引自己的小众受众,在这些粉丝中进行收割,我们认为在直播环节会产生很多新的创新方式。

 

我预计明年下半年、明年线上市场会全面的进入一个收费时代,一旦进入收费时代对内容的创作者就形成一个正反馈,形成一个机制,地面的演出就可以规模化的推进,在数据的制成下可以规模下的推进,直播的演出可以突破区域的限制在网上进行付费演出,地面演出卖两百块钱,直播演出卖五块钱总有人看吧。把IP一封,在某地演出的时候当地人都不能看直播,全国可以看直播,那么由于它的稀缺性,我卖五块钱一张票,在当地卖两百块钱一张票,这种收割方式之前也有公司已经进行了尝试,不是方向不对,是产业时机未到。那么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线下的演出、线上的音乐付费和线上的付费直播,迟早会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产业循环。我仅仅举演出和音乐为例,来说明我们对直播网络的看法,它是一种优于网络视频商业模式的存在,它是一个对所有内容相关的创作者的一个鼓励和支持,它是对个性发挥的充分支持的一个平台。

 

 

 

后面还有一些细分领域,我们直接看,动漫市场,现在还没有操作其它动漫,市场上动漫公司多,但是自己能够独立的自身品牌的动漫公司少之又少。中国人到目前为止网络点击排前列的动漫只有一个是国产的,剩下都是日产动漫。我相信这个现象迟早会改变,所以我们持续不断的在国漫里面挖掘选手。

 

网生内容时代,和刚才的移动互联网媒体环境也是一脉相承的。

 

我国在这个市场上做文化产业公司所面临的机遇,这里快速的过一下。对于投资人来说机遇就意味着机会,只不过对于时间点的把握,对于解决行业痛点的地方就是专业机会,专业化水平和科技含量不足、企业含量比较低、集中度不够,与金融结合的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举个例子,什么叫做专业化水平欠缺?我们投了一家公司,创始人之一是投资出身,我出来给他们站台说了一句话,中国影视行业需要犹太人,犹太人干嘛的,搞金融投资的,善于做理论设计,善于做战略规划,善于整合战略资源和行业资源。这家公司成长的非常快,从两个亿估值迅速翻了好几番,一年之内就成为为新一代电视剧公司。优秀的电视剧公司投了这么多年有七八家,在电视剧市场上占据,肯定会出来一批新的公司在新的80、90后的受众之中,在新的由80后、90后长官的移动互联网渠道中能够做内容发行的新一代的影视人会出现,而这种人要有新的渠道的掌握能力,对新一代受众的把握能力,再加上比较好的金融的组织能力。我刚才列举的这家公司,从专业化上和金融结合上实现了突破,实现了投资市场的快速认可。

 

这是我们认为贴合国家现在宣传的主题,“互联网+”、“一带一路”。互联网+有很深刻的产业背景,一带一路对于我们来说是国际化的机遇。

 

 

 

主持人:谢谢唐总的分享,今天唐总分享的干货很多也都是我们第一次听到。接下来我们给媒体留一些群访的时间,我们的唐总、徐总和张总会在台上就大家的采访,有问题的朋友可以把手举起来,谢谢!

 

记者1:几位老总好,我是壹娱观察的记者师烨东,我有三个问题想问一下。第一个是问题,我对微影资本还不是熟悉,我想具体了解一下我们微影投资和腾讯、微影的关系是怎样的?尤其我们和微影,我们是附属他的部门还是相互运营的?比如说我们微影资本要去投一个项目或者投一家公司的时候,我们和微影两家是相互之间怎么来决策的?

第二个问题,刚才唐总说对于VR这块不是特别看好,我想问一下咱们眼下不看好VR的原因是什么?因为去年到现在好像一直挺热的。

第三个问题,想问下我们这边对影视产业的衍生品这块怎么看?我就这三个问题。

 

徐东升:我来回答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专门问唐总,唐总来回答。第一个问题简单的说微影资本和腾讯投资和微影投资之间的关系,我们先从资本的角度或者说从资本结构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腾讯是微影时代公司的股东之一,所以腾讯投资是腾讯的投资部门,微影时代有自己的投资部门,这个是从资本机构来说腾讯和微影时代公司的关系。

微影时代公司是微影资本的股东,微影时代公司的创始人也是我们微影资本三个合伙人之一。微影时代公司是微影资本非常重要的平台资源之一,但是很重要的是微影资本和微影时代的投资部门之间是相互独立的,这个独立不仅仅体现在资本结构,也体现在我们经营方法和经营结构上。微影资本核心,我们的愿景是成为整个中国泛文化领域一个最有价值的创造公司,我们的使命是通过资本的桥梁为我们背后的LP和我们投资的公司在产业发展提供服务,所以微影资本是为我们背后的LP服务的。

在经营方面,我们从最开始成立微影资本的第一天,我们就非常认真的考虑到了微影资本的独立经营的问题。所以从我们整个运营的体系、我们的项目的选择、投资、决策的流程、风险防控的体系我们都设置了微影投资之间的防火墙,这里面涉及了很多方面的具体经营内容和方法。举个例子,比如对微影时代公司而言的一些战略性的投资和布局,这样的投资项目一定是由微影时代公司来投的。而对我们LP背后的投资人是非常重要的一些产业的布局投资的项目一定是微影资本来投资的,如果说我们在考虑一些项目的优先级方法,首先微影资本一定会去看每一个项目的回报,而不是对微影时代公司本身的一些战略性的意义。

所以回答这个问题,我可以简单的说微影资本和微影时代投资部是独立运营的。

 

唐肖明:第一个问题我补充一下,我突然想到一个例子,向君临资本,君临资本其实也是从产业公司里面成长出来的一个专业VC,只不过我认为我们在这个里面是一个行业版的君临资本,以一个产业集团的背景对它有一定的资本上的链接,可以充分利用产业里的资源的优势,保持一个独立的CV架构,这么来理解觉得可能会比较清晰一些。

第二个VR的问题,我不是不看好,我其实很看好。我试图表达的意思是说我对文化产业的下一个年代的理解上,我认为媒体这种形态从以前持有受众到直接打穿,直接能够触达每一个用户,这是更加基础、更加深刻、影响非常全面的变化。相对于我而言,任何一个其它方面的趋势都是分支,我表达的是这个意思。VR也是一种很好的技术变革,慢慢的会对内容产业形成一个工具性的影响。我倒不觉得,VR在很多领域因为又有点像大数据、云计算,它极少数机会能够形成产业,大部分是对内容的制作、创作,大部分环节产生一些工具的影响,但是也会出现一些专业的产业公司,我们下一个阶段也会对VR产业上下游进行深度的布局,特别是VR和内容相结合的创作领域,这是我们重点关注的一个方向。对于VR的硬件,我认为有比较长时间的路要走,IP巨头的标准化,对VR的系统也是类似的道理,但是VR与内容的结合我们已经看见了一些很好的新的创作形势的苗头。但真正的等VR对电影产业产生影响的时候,我觉得可能需要一代人对于完全不同的电影原艺术的掌握和发展创作的尝试,成为根本性的影响,但是我们很关注这个领域。

第三个问题,衍生品的话,刚才也提了一个观点,在成熟的影视行业里面票房只占整个产业规模的30%,中国大家基本上注意力都集中在票房上,最多有一点互联网发行。但是我现在不把它叫做衍生品,我把它叫由影视内容所带动、拉动的产业,不好说主题公园叫不叫衍生品,就像不好说腾讯出来做电影把IP主题捧热之后又去做游戏,游戏叫不叫他的衍生品。我觉得应该称之为由冲击力、感染力效果最好的,最能够树立IP形象的电影工业,能够带动所拉动的产业,这个领域相当看好。但是这个整个产业里面的衍生比是其中一部分,因为衍生品的一些礼品、消费品,本身这个领域也相当看好,也正在做积极的投资。举个例子,大数据体系的积累越来越深的时候,基本上可以很方便的前所未有的知道全国一两亿核心观影人群是什么人、看了什么内容,偏好哪一方面的内容。大家知道我们做过一个统计,这是大数据积累的力量,凡是过十亿以上的票房有20%、30%的覆盖率,当下这一两年电影票房要过十亿必须能够吸引其中十亿观看人群中间的20%、30%重复观看,这种人我们认为是比较精准化的推送对象,我们可以做一些新的尝试的创新,这个领域我们还是相当看好关注的。

 

记者2:你好,张总,有个问题想问一下您,现在项目应该是在早期的阶段,您投了十三月、麦爱,还有白色系。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是你怎么看现在音乐行业的投资项目和趋势,您在考察哪些领域?

第二个问题,想问下您现在投的白色系偶像团体有男团、女团,其实今年竞争很激烈,您怎么看偶像团体未来的发展,会汇入其他的团体吗?您怎么看?

 

张熠:谢谢!刚才其实唐总已经有介绍,我们看到其实影视行业之后中国我们先从用户的消费层面理解的话,我们不是简单说演出,而是说线下的所有娱乐场所,包含演出。我们投的麦爱也好,十三月也好,白色系也好,其实都是未来在线下娱乐演出里面的重要的生产要素。比如说白色系是人的要素;十三月音乐当然他是中国最早做民谣的第一家公司以及培养了很多民谣,现在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像万晓利等等这样知名的民谣歌手;麦爱是专门做电音的,我们看到在国外电音已经是最大的音乐市场的占有率。

所以这些我们看到刚才我们认为的整个音乐产业里面非常重要的一些主要的要素,所以我们才会有这样的一个投入。未来的音乐市场,我们是觉得已经有一些,我们能看到虽然每个项目的公司规模还都不大,但其实还有很大的需求,只是在很多的环境上面,包括我们可以看到第一阶段音乐,其实中国的乐坛没有很好的发展起来,我觉得最大的一个瓶颈是在于我们有很大的盗版因素,我们能看到慢慢的在音乐的付费市场上也开始,尤其是BAT这些平台公司,其实用户的付费需求也就在起来。

在今后的产业上面,我们认为尤其是好的内容,比如BAT供应的,有点像影视行业,我们会看到现在有很多的投资内容公司,这种公司我觉得未来很有潜力,这个方向我们也会持续关注。我们能看到,包括我们投的麦爱也好,我们投的十三月,其实都是这种类型的公司,就是有原创的内容的生产能力,同时又有很强的运营能力,这个是我们甄选公司很重要的一个选择标准。在音乐这个产业里我们也会秉持这样的选择标准,继续关注这样的行业,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在音乐行业里依然会有一些类似于经济运营的公司。我们也能看到我们投了海外的YG这样的公司,微影和YG会把国外的一些同步资源引进到中国来,然后贡献给中国的市场需求,类似于这样的一些服务性的公司,我们也会看,这是在音乐整个上面的,我们为什么会投三家音乐公司以及我们今后会关注的一些当下。

 

记者3:我是财视传媒的记者,想问两个问题。最近文化产业很热,大家说要站在文化产业的投资的新风口上面,从政策的角度看,您怎么看政策对文化产业的推动作用?

第二个问题,在微影成立微影投资以后也关注了很多文化项目,但是项目很多文化项目动不动就是几亿、十几亿甚至几十亿的体量,微影资本在投资的时候如何控制的?

还有两个问题想请徐总回答,一个是,在垂直互联网公司这一块微影时代算比较早的成立基金参与到投资的活动中,当时是怎么样的一个机会或者契机想成立这个基金?又为什么会选择诺亚作为LP?还有您平时管不管投资,主要是您负责还是具体分公司负责?

 

徐东升:我回答前面一个,有关于政策的。中国是这样的,我们国家的中国政府从十一年前就开始把中国文化产业作为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发展的方向。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不断的加强我们对这个产业的扶持政策,一直到把它作为一个战略性的支柱产业提出来。如果我们从大文化的角度来看,现在我们也提出把体育产业到2025年作为中国的支柱性产业。所以从政府的层面,整个产业的扶持政策实际上力度是非常大的。从效果来看,如果我们同比国际,大家都能看到韩国这么一个小的区域型的市场,为什么韩国的文化产业可以发展的如此蓬勃?其实和他的政府扶持也是分不开的。2008年开始,韩国提出来,韩国的经济类型计划中把韩国的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不到十年的时间,当时韩国定出了非常具体的一些经济发展的目标,包括文化产业占GDP的增加值,当时提出的十年计划,从现在来看,2008年—2016年,不到十年的时间韩国的所有文化产业最终达到的数值已经远超当时的计划。所以这是政府对文化产业的扶持都是有非常强的效果的。

另一个,我们在文化产业扶持方面还是有很多可以能够深入、加强的地方。比如说金融政策对文化产业的扶持,文化产业实际上对金融的或者说对融资的需求和中小企业内容型创作企业对融资需求的渴求度是非常高的,他们都是新公司,没有办法向银行贷款,在这方面政府的政策,从银行的经营理念、金融机构的经营理念不断的突破,到今天来看走的步伐还偏慢。到今天为止,中国还没有完全这种公司的出现,我们预判未来五年会有突破,但我觉得这个步子还应该再快一些,步子再大一些。

再比如说在影视金融方面,都是权益性的投资,项目性的投资,到今天还没有一个可交易类的产品,这些都是我们从政策法规的角度去看,当前文化产业还有待提高的一些角度或一些领域。我不知道能不能回答您的第一个问题。

关于估值,我们这么看,首先看泛文化产业,不仅仅包括影视,还包括演出、体育。我觉得估值这个问题在泛文化产业链的某些环节当前存在泡沫化,或者估值过高的问题,这是肯定的。但是我们认为它只存在某些环节,在很多的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当前实际上我们认为它还是价值的拉近。举个例子,在体育场馆的运营,大家认为还都是赔钱的,比如像鸟巢。但实际上它有没有价值?实际上有大量的价值,或者我们认为是一个价值的洼地。所以在整个泛文化产业链的不同环节,我们认为有很多价值洼地的,所以我们并不认为整体它的估值是偏高的,我们认为它在某些环节估值偏高。

第二,在某些类型的企业上估值偏高。经常会出现我们内部一二三,一个导演,两个IP,三个演员,出来融资,这样的公司。我们认为这样的公司估值是偏高的,为什么?它的估值并不能够体现,只能体现价格,不能体现价值,能力和估值不匹配。这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一些现象。从控制估值的角度,其实微影资本我们不讲控制估值,我们讲发现价值。第一,我们会从投资的角度避开认为估值和能力不匹配的项目;第二,在估值方面,当我们做投资的时候和对方有一定的差异的时候,这个时候微影资本的产业VC的价值就有所体现,我们能够带给被投企业的不仅仅是钱,我们能够带给被投企业大量的资源,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所以我们在谈估值的时候,或者说我们在进行企业下一步经营的时候,以及我们投资进去以后,企业未来的发展的时候,实际上我们要给企业很多的建议和想法、一些战略性的方向,以及我们资源的引入。我简单的说,这些对于估值方面,我觉得是有帮助的。

 

唐肖明:微影的资本产生比较偶然,2014年5月A轮投资投了微影,当时主要股东一个是团队,一个是腾讯。9月份我们就开始架构第一个基金,当时我的身份是微影董事和投资人,当时很明显的感觉到这个行业的创新点很多。刚才我也提到一个观点,文化产业创业对人的依赖非常重,每一个关键节点上的人代表一大片产业资源的积累和行业资源的积累,人的链接格外重要,比互联网行业还重要,互联网行业是靠产品好用,生产能力这些。文化产业人的链接很重要,微影刚好是一个平台性的企业,刚开始就展现出平台性的能力,做票务、做数据、做用户、做发行、做营销,这是它的规划,在这个平台上要跑很多内容,要跑很多场地,要跑很多营销公司。大家通过资本的手段建立起深度的资本链接之后能够更好的做资源匹配,会让平台公司发展更有效率一些,这样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做基金的想法。当然是前面的几个小基金都是微影入股作为单一的IP投入进来,把微影资本第一个基础打下来。随着规模的扩大,一个基金自己比较独立的发展必须有完整的VC的架构,可能自己独立去做一个团队。这个时候发展到这种程度,加上这边的社交媒体背景太具有优势,纯粹互联网化的环境,又契合了我对整个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的背景因素的理解,就出来彻底的把这个基金从一个公司管理控制的基金转成标准的VCPE架构,这样一步一步的走过来。所以说事处偶然,但是符合文化行业的生态发展规律,这么来的。

在文化产业里面做事也靠人、靠朋友、靠资源、靠人的关系,我们现在觉得通过这种PE的VC手段投资于优秀的文化产业,投的越好,越不受微影战略的约束和约束,反过来对微影的生态有帮助。就是不可能指望投一堆看似有战略效应,但是本身自己不健康、不优秀的企业,会反过来对基金的表现、对微影战略的延展形成制约。就是越独立,越优秀,对战略越有益。

诺亚是市场上最大的第三方理财机构,规模是最大的,有很强的发行能力,它也是PE市场上能力最强的机构,没有之一。比如说系列的大牌基金都是诺亚来做,他们给海外的一些PE发过基金,因为市场地位、工作能量比较大,处理的PE,对市场趋势的把握及其敏锐,所以当时在VE资本的基础还不够强的时候,那种情况下就很具有投资眼光的独家出资给微影做了十个亿的基金,也是一个偶然因素。偶然之中也有必然,他也看到微影是一个迅速崛起的娱乐产业,大数据营销平台,他本身自己也是给PE行业配资的最大的平行性公司,双方都有这样一个机会,形成了合作。诺亚自从跟我们VE发了产业基金以后,发了一系列的产业基金,也打开了一些产业大门。

 

记者4:张总、徐总、唐总,你们好,我有三个问题想问下。第一个问题是微影资本比较注重影视、体育、演出这三块,我想问一下这三块领域当中有没有一个比较侧重的?比如影视会投的多一点,以后会不会关注一下别的领域,比如消费金融什么的?

第二个问题是,在票务和演出这块,应该作为也算算是蛮好的,好像比较关注的是音乐剧、话剧之类的,其它的一些比较细分领域,比如说曲艺、相声之类的,会不会有一些投资计划?

第三个问题是,我比较好奇的是微影资本的推出方式会比较倾向哪些方式?不知道是不是以人民币基金为主还是会做一些美元基金之类的。

 

唐肖明:这是PE的专业问题,第一个,从现在的上市公司里面是占的比重比较大,但是后面的基金我们会明显倾向演出,演出称之为地面娱乐、线下娱乐,大家不可能总在线上生活,还是需要线下活动的恩,体育的配置会很重。第三个新媒体创业,大家都是媒体同行,我再强调一下新媒体创业的模式我觉得会层出不穷,围绕新媒体的内容创业、广告营销和发行会产生一系列的创业模式,我们已经看到大量的这种模式出现。再次强调一下,我知道媒体从业人员争议都很大,所以我们后面在这三大领域地面娱乐、体育、新媒体创业里面会做更多的布局,影视板块会少一些,影视总体市场份额比较高,存在一些结构化的机会,这不是闭上眼睛就可以跟着跑道跑的时代,需要寻找细化的机构和机会。这是第一个,这不是重点。我相信我们到现在目前为止在市场上投体育,已经是拥有财务状况健康,我只是能赚钱成长的,不是所谓互联网商业,一系列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我们投的都比较扎实,运作良好,体育行业我们在文化产业这一块是很骄傲的。

从退出的角度,这个行业70%、80%是合并后推出,因为也是属于一个行业大整合的时代,这些上市公司还会持续不断的买买买,同时也会有优秀的上市公司出现,影视类的上市公司很多,出版报业有一批,很多传统公司也在转影视,但是还缺少很多好的上市公司,比如说真正纯粹体育运动的上市公司,都是从贵人鸟他们转过来的。比如说广告公司火了一把之后,真正的移动互联网的优秀的公司很缺,比如说演出行业已经出了,真正的演出实际上还没有,真正的上市公司还没有。比如这么一大批估值几十亿美元的新媒体公司到现在为止,他们暂时不能兑现,但他们迟早会资本化、证券化,也会出来一匹新的上市公司,所以仍然有大量的IP的机会出现在新的板块,在推出的角度是并购,从数量上占主流70%、80%,还是有一些比较好的案子。

再举个例子,比如说中国最接近迪斯尼的文化,保持了中国动画IP形象,这种公司还没上市,后面还有很多优秀的公司,这个产业空间很大。从美元和人民币的角度,我们也会筹备开始做美元基金,因为这个有点像复兴和万达所做的事情,把海外优秀的赛事IP,海外优秀的内容品牌,进行投资,然后把内容拿到国内来用,这个市场价值也开发出来。这个是跨过整合文化产业投资后面一个很重要的方向,所以我们除了用人民币基金做产业整合也在筹备做美元基金。

 

记者4:其实您刚刚已经回答了。第二个我想问的是,因为之前在话剧、音乐剧方面的票务演出,线下娱乐做的比较成功,好像现在还没有涉及到其它综艺曲艺,相声、模式这方面的演出,好像微影资本还没有涉及到,所以我想说在这方面有没有票务和线下娱乐的细分领域会不会有一些投资计划。

 

唐肖明:因为消费里面、商业里面,我们现在更看重能够用移动互联网平台进行迅速传播的娱乐品种,比如说我们觉得脱口秀,但中国人还没有做得好的,前段时间一个公司问我美国的脱口秀一做做几十年的品牌,这个很附和网络的人群的共性,这种类似品相的节目,而且必须是80后、90后、00后比较喜欢的形势,在新的媒体平台上传播的这种娱乐品种,我都很看好。另外我们作为一个专业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每个阶段我们认为实际上有产业结构化的痛点需求,都会去进入,不会拘泥于是VC基金还是PE基金。你说的那些品种我们已经定位,正在关注,大家看到比较好的脱口秀选手可以推荐。

 

记者4:谢谢唐总。

 

记者5:三位老总好,刚我们说到很多电影、电视剧相关的一些产业情况,其实今年好像整体上大的综艺的表现也不是特别好,其实从年初的《我是歌手》到后面新版的《中国好声音》,想听一下三位老总对于这个现象的一个看法。是他本身的生命周期还是说受制于政策也好,还是本身的创业平台的能力方面受到影响?

延伸的一个问题是,视频网站或者网络是不是接下来可能在那个平台上会有更多的好的一些表现?谢谢!

 

徐东升:非常感谢,这个问题其实也挺与时俱进的。我们专门说一下综艺,实际上我们在看内容投资的时候我们非常关注的是内容的表现形式或者说新形势的出现,因为我们认为内容的新形势的出现会对内容消费有产生很大的促进。刚才我们说到相声、曲艺,这都是很传统的形势,但是有没有新的形势的出现,脱口秀可能是这类人群的新形势。综艺实际上是多层面的问题,早在两三年前中国的综艺制作市场实际上已经进入了,到海外买版权,海外买模板,海外买模式的问题,为什么?一个是本土的创造力不够,海外有成熟的模式可以拿进来。最一开始大家做的时候,其实没有人,那时候也没有能力分析说这个模式为什么能够成功,大家最开始引进的时候只是试一下。当时的《中国好声音》很多角度分析的时候大家已经找不到说为什么可以成功,但是只要复制拿过来就可以成功,包括《跑男》进中国其实也是这种现象。现在的经济市场为什么会下滑?我觉得还是从海外引进模式,但是本土的模式或者综艺,或者是新的表现形式的出现还需要时间,还需要一个过程。这是第一点。

第二,从对综艺的很多限定来说,也限定了综艺的表现和发展,比如说前一段各种新的政策对真人秀节目的一些限定,一些监管等等。这个也限定了综艺的表现形式,这个是今年在电视屏幕上综艺下滑的一个挺重要的原因。

第三的,我觉得从综艺市场,我不认为它在下滑。因为广东在快速的增长,现在的直播综艺也在快速增长,虽然基数低,但是速度非常快,从表现形势,如果我们看直播综艺,其实引入了大量的在直播平台上才可能存在的互动机制,这种互动机制是可以把消费者的感情、消费者的娱乐性行为都代入到整个综艺节目内容里面。所以内容是跟着综艺节目的反馈而动的,而这在传统综艺上不可能实现的。这个也是我们非常看好在综艺领域的新的形势和新的变化,最近我们对这些方面或者这几个领域也在做综合性的整体的梳理,去寻找这里面的一些黑马。

 

唐肖明:综艺,我补充一下。前段时间看了大量的综艺,市场上的综艺,大概我们数了一下广东的综艺,基本上有四五十个是在筹备,传统电视台里面不知道比例,大概50%以上,好多制片人导演都做一下自己的综艺公司,好多人后面站了一个网络平台做投资人,这一PC的力量正在积蓄酝酿之中,肯定会出一两个概率的线上级的网络作品,整个行业我相信会有另外一波现象出现。比如说对于投部的电视剧,湖南台最高出价四百万,其他的台三百万。网络平台的商业化能力和买单能力其实已经远远超过电视台了,综艺这一块刚好是我们也关注的,很看好的一个区域。

 

记者6:非常容幸能够获得最后一个提问的机会。我想请问一下三位,微影时代对于投资归类的认识?

 

唐肖明:指什么样的归类,作品上?

 

记者6:对。

 

唐肖明:产业细分我们首先有第一个归类,广告产业细分20多个领域,我们肯定按照每个领域派出团队每个人进行梳理,必须基于对每个领域的全面的观测技术之上,挑选那个领域里面最优秀的选手,归类的话是按照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在我们这个领域稍微弱一点)文化、体育进行详细分类,今天重点介绍的七八个领域都是我们比较感兴趣的分类。还有很多领域没有提到,比如出版报业、有线电视或者是多媒体制作等等,就我们的能力范围没有发现交易性的机会,或者是成长性的机会还没有列举。大概是这么一个归类方法,不知道能不能回答你的问题。

 

记者6:可以,谢谢!

 

主持人: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们今天的沟通会先到这儿。待会大家如果再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联系我,我们也可以再沟通一下。

 

唐肖明:我们做文化投资的,跟媒体界的各位朋友有天生的亲切感,不像做医疗或者消费,事后大家有行业观点需要探讨,或者是有创业主意需要探讨,欢迎随时和我们团队的任何一个成员进行深入交流,谢谢大家!

 

(完)

◆END◆

……………………………………………………

三文娱

微信公号:hi3wyu

新文化,新娱乐,新内容

干货最多的动漫产业新媒体

qrcode_for_gh_a6f29518b82f_344

原创内容,未经同意,严禁转载。

三文娱已进驻今日头条、百度百家、一点资讯,网易,知乎,微博等,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