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夸父
进入2010年后,“国漫崛起”似乎终于不再是一句单纯的口号,伴随着网络漫画平台的不断过滤整合,涌现出了大量积聚了足够人气的国漫作品,随之而来的则是诸如动画化、游戏化、影视剧化的跨媒体打造,一时间IP孵化的概念深入人心,国漫市场热闹空前。
不可否认的是,资本的大幅介入是近年“国漫崛起”的重要推手,改变了业界玩法的同时也主导了动漫业界的发展走向。由于当前的热门动漫IP大都被大平台所包养,在资本逐利本质的影响下,国内当前的新动漫作品在内容产出方面“市场导向性”非常明显——是否吸睛、是否具有快速变现能力往往成为了产业链上游所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其结果就是题材方面扎堆严重,放眼望去俱是魔幻、惊悚,画面上暴力与情色的擦边球更是稀松平常。
从长远来看,这恐怕很难说正常,对于起飞时间尚短的国漫业界也并非健康的成长环境。日本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动漫强国,动漫业发展已历经数十年轨迹,同时日本动漫业界的泛媒体开发——Media Mix也同样为人称道。那么在发展的过程中,日本动漫行业是否也同样受到过资本的裹挟,在逐利本质的驱使下呈现出各种乱象呢?本文拟就摘取某个具体的时间段对此问题加以分析,希望能让各位国漫从业者有所参考。(有关Media Mix的相关介绍,这边走起《IP的养成与价值实现——角川轻小说业务分析》)
资本的雏形
一般认为上世纪80、90年代为日本动漫的黄金期,同时也是现行主流商业操作模式的奠基期,其间虽然经历过宫崎勤事件的打击,但伴随着1995年后《新世纪福音战士》《机动战舰》等优秀作品的出现动漫业界得以全面复苏,并且逐渐形成了当代动漫商业操作模式的雏形,动画化/漫画化、剧场版化、周边商品化、声优偶像化……加之制作委员会制度的引入,加强了对于单部作品资金投入的同时又分担了风险。应该说至少在2006年前,资本对日本动漫市场的引导总体上来看还是良性的。
1995年后《新世纪福音战士》《机动战舰》等优秀作品的出现,让日本动漫行业逐渐形成了现在动漫商业操作模式的雏形。
需要说明的是,即便是在资本最为活跃的时期(也就是从新世纪伊始到当下),日本动漫市场的资本环境还是和国内有较大不同。制作委员会的存在使得日本的风险投资并不活跃,这和国内的文娱产业中往往存在较多的跟风资本以及通过近乎击鼓传花行为强行“制造”IP差异明显。
制作委员会由于分散了资本投入,委员会的各参加方需要从各种渠道回收成本、创造利益,故而会从不同角度干涉作品的内容创作。而中国的风险投资有时候甚至是一种仅看作品概念和团队光环的盲目“疯投”,投了之后对IP或者团队略做包装、疯狂刷单后就转手卖给下家,而不是那么注重从用户身上回收成本。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中国的创业者除了2B、2C,还存在着2VC的样态,这就更加剧了逐利资本对行业的扭曲程度。
资本的变质:轻改动画的崛起
之所以会选择2006年作为分界点,是因为大约从这一年开始,一种新的二次元作品形式——轻小说开始大规模地进入制作方的视野。需要申明的是三文娱并非轻小说黑,之所以会将其单独提出,是因为轻小说这种介乎于文字与图像之间的产品形式恰恰体现了进入新世纪后资本市场对于产业链上游的需求:低成本、低门槛、高产出量、易于变现。(关于轻小说的科普,这边走起《轻小说到底是什么?》)
让我们看看从1995年到2016年每年轻改动画的数量流变(仅包括TV动画,2016年的统计截至4月新番):
从图表我们能看出,从2006年开始轻改动画数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进入新世纪后,制作委员会制度愈发成熟,一部作品,或者说一个IP的孵化往往需要原作出版社、动画制作公司、发行渠道、电视台、周边厂商、游戏厂商来共同完成,资本的大幅介入导致动漫作品特别是动画作品越来越受到市场选择的桎梏,期求以最低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利益。
前边说过,轻小说这一产品形式本来就是应对现代动漫资本运作而产生的:内容上最大限度迎合二次元用户或者说御宅族喜好,创作门槛低却又易于改编为动画……对于绝大多数动画厂商来说,与其费尽心力做一部吃力不讨好的原创动画,倒不如在那些早已声名在外,而且已经被御宅族们检验过水准的轻小说中挖宝。
轻改泛滥对于动画的影响
资本策动下的轻改动画泛滥很快对业界产生了极为明显的影响,其中负面影响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动画化作品的题材针对性更为明显。因为轻小说基本都是相对较为核心向的二次元产品,目标人群非常明确,从而导致其改编的动画作品同样有种浓厚的“宅”味;
2.内容上媚俗化明显。具体主要体现为卖肉的大行其道(以及少量暴力)。轻小说在日本常被戏谑为“未成年人也能买到的色情书刊”,绝大多数作品中都有着不同程度的擦边球工口元素,改编成动画后虽然往往根据播放时间段有所收敛(但也不乏《恶魔高校DxD》这种反其道而行之者),但格调上不会有太大变化;
3.画面水准的下降。由于轻小说数量众多,使得长久以来困扰业界的“剧本荒”至少在数量上不再是问题,动画作品数量的增多导致的自然是平均经费的下降,大量的海外代工使得动画作品画面质量得不到保障,作画崩坏愈发频繁。
轻小说改编的动画作品内容媚俗化明显。
显然对于兴起时间并不久远的轻改动画来说,这种负面效果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十分巨大的,这里我们可以近几年的动画BD/DVD销量情况作为参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光盘销量是判断一部动画成功与否的重要标杆):
可以看出,轻改动画的销量从2006年开始一直呈上升趋势,并在2012-2013年达到顶峰,随后逐渐下降,2015年的情况可谓相当惨烈,若非有《物语》系列这一现象级作品撑台面,恐怕数据还会更加难看(当年轻改动画中销量排行第二的《Overlord》也不过11544)。
市场的自愈:由“乱”到“治”的转变
很明显经过数年的洗涤用户后,受众群体对于轻改动画的口味愈发挑剔起来,单纯的流行要素累加+换皮在早期或许还能起到一定效果,但自2014年以后,这种盲目逐利引发的恶果开始逐渐显现。
客观来说,引发这种乱象的原罪并非轻小说本身。和动画、漫画以及游戏一样,轻小说同样是二次元市场链条下的产物,代表着目标群体对于二次元文化的诉求。只是在资本的驱逐之下部分厂商变得急功近利,表现之一就是将角色进一步符号化。事实上伴随着周边产品在动漫产业链中的比重愈发增大,角色之于动漫作品的重要性渐渐开始超越作品本身,而轻改动画的盛行进一步强化这一流行,诸如傲娇、幼驯染、天然呆之类的属性逐渐成为“定番”,使得很多新作品有种强烈的“换皮”感——而在这种逻辑下量产出来的轻小说作品以及轻改动画自然就会带有浓厚的复制感。
举个例子,2008年的轻改动画销量冠军《我的妹妹哪有这么可爱!》带了一波妹控风潮的流行,随之产生的就是海量“妹系”轻小说的前赴后继:《其中一个是妹妹》《就算是哥哥,有爱就没问题了,对吧》……遗憾的是这些跟风之作的销量大都不尽如人意,没过多久就消失在了ACGN的茫茫大海当中。
一部妹控题材的成功,随后就是海量“妹系”轻小说的前赴后继。
与之类似的还有学院武装题材、异能战斗题材的流行,但往往除了“创始者”之外大都不太能够玩得转。一时间“轻改动画药丸”的看法甚嚣尘上,以至于不少动画厂商开始转换思路,改为从经典老漫画作品的土壤中发掘营养了。
但是不是说轻改动画经过近10年的检验之后已经被市场所抛弃,从此将无人问津了呢?并非如此。前文已经说过,过去数年动画市场上轻改题材的非正常井喷式爆发其实是资本浮躁性带来的恶果,不应该由轻小说这一产品形式来背锅。
市场的好处就在于其能够自我调节,自我治愈,在历经了较长时间泡沫增长后,制作方明显冷静明智了许多,开始将重心重新放回到“产品质量”这一最为本源的要素上来。
2011年开始大火的《刀剑神域》一举将网游穿越这个国人其实已经玩烂了的题材代入了淳朴11区人民的视野,进而就有了《记录的地平线》《Overlord》等类似题材的作品——但不同于其他作品的跟风现象,这些“衍生物”都较好地在参考前人的基础上挖掘出了属于自身的鲜明特色,凭借较为厚重的内容赢得了不俗的口碑。有趣的是这种网游穿越题材的“清流风潮”一直以来都被加以保留,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又陆续出现了《为美好的世界献上祝福》《灰与幻想的格林姆迦尔》《Re: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等一系列网游/奇幻世界穿越题材的优秀轻改作品。
上述作品的共同特点就是在保留“穿越”这一题材特色的同时又确保其内容本身具有独创性,小说原作品质有了保障,再找来诸如A-1、WHITE FOX这样较有实力的公司来制作动画,自然能够保证呈上一盘盘水准之上的轻改动画大餐。从目前已知的DVD第一卷销量来看,《为美好的世界献上祝福》为9516,《灰与幻想的格林姆迦尔》为4235,考虑到第一卷今年3月底才刚刚发售,该成绩应该来说相当不错,而《Re: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在哔哩哔哩上的点击量更是突破了2700万,大有拿下本季霸权的架势——这无疑是给一度陷入颓势的轻改动画市场打了一针强心剂。
《Re:从零开始的异世界生活》等在保留类型作品特点的同时又确保其内容本身具有独创性。
结语
资本的舞动固然能刺激市场的高速发展,但其逐利本性若是处理不当,亦会带来不少非健康的负面现象。在资本的刺激之下,即便是已经高度成熟的日本动漫市场同样会产生各种乱象,但只要能够处理得当,冷静取舍应对,乱与治依旧不过是一对相互轮回的彼此。
而且,当前国漫行业浮躁乱象的出现确实有一定的必然性,对于刚刚兴起的这个行业,不论资本还是受众都对内容有着某种饥不择食般的饥渴,国内市场庞大的体量也纵容了相当部分粗制滥造产品的存在。行业快速扩容的发展初期,资本很多时候扮演了揠苗助长的角色,这时候慢一步就会被远远甩下,强求内容生产者都平心静气、耐心打磨,并不现实,泥沙俱下的状态不可避免。
但三文娱仍然乐观地相信,这种现象有其阶段性,快速发展意味着快速迭代,市场终究会发挥其优胜劣汰的自我治愈功能,大浪淘沙,好的内容终究会沉淀下来。当然,狂飙突进的行业是否会如脱轨的陀螺,劣质产品一遍又一遍洗刷受众对国漫的信心和情怀,而国外的良心之作继续攻城略地,最终导致国漫行业崩盘,也是一种让人细思恐极的可能。
所以,对于当前蓬勃发展却又有些急功近利的国漫行业来说,参考下邻国日本曾经的类似现象以及应对方式,或许能够有所体悟,少走些弯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