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向左,厂牌向右?
今天(11月29日),B站发布了截至2023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未经审计财务报告。
第三季度,B站总营收达58.05亿元人民币,2022年同期是57.94亿元,基本持平。经调整净亏损8.635亿元,同比收窄51%。
B站四大业务板块,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
增值服务(直播、大会员等)收入同比增加17%,广告收入涨21%,移动游戏收入跌33%,IP衍生品及其他收入跌23%。
B站财报里还有一些利好,比如,日均活跃用户突破1亿大关达到1.03亿,实现正向经营现金流,等等。
文创潮关注的是IP消费,这里先对B站IP相关业务做简要解读,其他暂不展开。
恢复元气中的IP衍生品
从2023一季报开始,B站将原来的“电商及其他”业务板块更名为“IP衍生品及其他”,正式凸显其在“IP衍生品”方面的聚焦和优势。
不过,在经历较大的人事与架构调整之后,B站的IP衍生品板块目前可以说是仍然处于恢复元气的阶段,今年前三个季度的收入都出现同比下滑。
在半年前,B站内部还发布邮件,表示电商平台部员工庄某某,伙同原日本分公司员工,通过注册假公司、增设交易环节等方式,侵占公司资产若干,数额巨大,情节特别严重。
通过简单估算收入成本,文创潮注意到,B站的IP衍生品及其他业务板块,相比于其他头部渠道,此前的利润率并不高。
在上海被管控的去年上半年,利润率数字甚至一度低于20%,而且这只包括了货品成本,不包含人员、研发、营销等开支。
同一时间,泡泡玛特的毛利率保持在60%左右,TOP TOY则在从40%前往50%区间。
由于B站会员购的互联网属性,线下成本相对较低,B站IP衍生品是有望达到比泡泡玛特更高的利润率的(bilibili goods和bemoe的一些自研单品已经实现)。
不过,我们也不能忽视看到的变数,在平台和厂牌之间,B站的IP衍生品正在寻找确定性更强的选项。
平台向左,厂牌向右?
DAU突破1亿、MAU超过3亿的B站,要向产品公司售卖流量(做平台),还是亲自下场为用户提供商品(做厂牌)?
在大环境欣欣向荣的年份,答案自然是“全都要”。
可今时不同往日,家底再厚也要细细打量投入产出的性价比了。
在游戏圈,最近的大事件莫过于字节跳动撤退。即便打造过《航海王:热血航线》《晶核》《星球:重启》等爆款,它也要回归流量平台身份,赚确定性更强的钱。
B站也有似曾相识的操作或趋势。
2023年第三季度,B站广告收入16亿元,同比增加21%,主要是由于改良广告产品及提高广告效率所致,第一大广告主行业是游戏,其次为数码家电和电商。
也是在今年,B站自己发行的游戏,除了小众赛道的《摇光录》,其他新品出于各种原因都有不小的缺憾,导致“若干新游戏的营业额低于预期”。
随着多个项目裁撤、从多家研发公司退股,B站后续的游戏产品管线情况也难言明朗,需要时间和财力支撑去试错。所幸B站还有145亿元的资金储备,足够它继续多年探索。
在内容制作和版权无形资产采买方面,我们不难发现,B站正在降低新投入的力度。
用财报中提到的说法,是继续围绕精品化与IP化两大核心策略。
从目前的数据来看,B站“平台”策略比自己做“厂牌”有着更好的表现。
比如今年的双11(10月20日-11月11日),B站加深与头部电商平台的合作,来自头部电商平台的广告流水同比增长超80%,UP主视频及直播带货GMV同比高速增长超250%。
双11期间,B站除了与天猫举办大型整合营销活动,还将主站手机App底部的“会员购”入口暂时更名为“双11”,并新增“天猫双11”版块,直接展示天猫商品。
原会员购版块,也在为用户提供二次元相关周边产品及折扣活动,取得了50%的GMV同比增长。
B站的业务,并非真的此消彼长,他们选择的是当下产出效率更高的路径,兼顾社区发展的同时朝向盈利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