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的大考,同时也是动画这一艺术形式和产业能力的大考
昨天,B站的动画版《三体》播出了,不出意外的声势浩大。
B站方面联合了42家媒体进行跨平台直播,剧集专题页播放量一天之内就已经超过1亿,同时各平台相关热搜从早刷到晚,讨论度堪称年度影视剧最高。
自2019年B站十周年大会上宣布立项开始,历时已经三年有半,毫无疑问,改编《三体》是块硬骨头。
《三体》影视改编权自2009年被刘慈欣以10万元“贱卖”后,经历了数不清的波折和漂流,在13年后的2022年才迎来第一波改编潮——B站的动画版今年播出,腾讯、Netflix的真人电视剧官宣。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三体》宏大的世界观、辛辣的社会讽刺和哲思太难驾驭。
在动画开播前,刘慈欣进行了一段3分钟的演讲,其中有一句,“面向宇宙,我只是一颗尘埃;而面向自己,宇宙则是一具死尸”。
这段话,化用了《三体》中角色宇宙学家关一帆的台词,光是如何将这种台词的氛围感表达得能让原著粉接受,都算得上难题。
《三体》动画从表面上看,主要由B站出品,三体宇宙联合出品、艺画开天联合出品及承制。但从片尾名单上看,近百家制作公司参与,几乎倾注了整个国内动画产业的力量。无论最终成绩如何,它基本上代表了中国动画业界的制作水准。
排除原著的滤镜,这部集大成者的动画客观水平如何?以及,明知道是块硬骨头,为什么全行业还会赶着上?
《三体》动画改编成色几何?
总的来说,《三体》动画是一次大胆且细致的改编。
动画跳过了第一部的故事,直接从原著第二部《黑暗森林》篇开始,人类为了突破外星文明三体人用智子计算机封锁地球科技的困境,开展“面壁者计划”自救的故事。
而且,动画第一幕就选择了名场面“古筝行动”作为突破口。古筝行动是人类当局,为了消灭叛徒“地球三体组织”策划的行动,后者信仰三体人的力量和灭世纲领的宗教组织。
之所以代号古筝,是因为执行方案依靠纳米级的切割线为武器。在组织头领乘坐油轮驶经巴拿马运河时,用纳米线破坏船体、杀死成员,达到秘密消灭的目的。
既然是名场面,动画必然面临一个问题:如何最大化视觉冲击力,将文字蕴含的想象力翻译成立体的视觉影像。
动画在这个问题上,选择了直接在原著的场景进行补充。
刘慈欣撰写原著时,并没有考虑到切割船体会产生爆炸的问题。而网友对这块设定有很多讨论:现实中,切割金属会在瞬间产生高温,油轮中的电路、燃料管道和动力设施都会因高温发生爆炸。
如实还原现实,其实是有劣势的。古筝行动是体现出科技碾压生命的绝佳场景,其核心在于“悄悄完成大屠杀”的艺术张力。
动画组显然也了解这点,他们将画面和叙事的重点,转移到了突出古筝行动的“非人道”性质上。
一个长镜头完整的展现了审判日号被切碎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组织成员残肢四溅、他们在突然降临的死亡中祈求“主(三体人)”的救赎。
而古筝行动的执行者史强则坐在绿草如茵的悬崖边,悠闲地抽着烟,被惨叫和断肢吓傻的纳米学家,则怒斥他是恶魔。
这种处理的好处在于,可以模糊掉所谓正义与邪恶的分界线。在末日面前,只有赤裸的生存信念的对抗,所谓的高科技攻击与野兽互殴无异。
动画选择这种改编的侧重点,一方面是因为网络上对爆炸的讨论从未停止,动画是面向更大众市场的产品,需要尽量弥合基本的争议;另一方面,也可以让观众迅速进入到直面末日的情绪之中。
改编的另一个核心问题是,小说花费大量笔墨建立的人物形象,在视觉影像中要怎么表现?《三体》动画的做法,是对小说本身进行补完。
比如对“面壁计划”核心人物罗辑的塑造。
面壁计划实际上是把人类命运交给几个特殊个体的选择。
三体人可以通过超小型计算机“智子”干扰粒子对撞机的实验结果,让科学在微观层面无法得出规律,锁死了人类科技未来和武装对抗三体人的道路。
三体人无法读取人类思想,于是通过个人思考得出天才般对策的面壁人计划应运而生。
而罗辑,却是面壁计划这个异类中的异类,一个普通且玩世不恭的大学教授。
为了突出罗辑玩世不恭感,动画在“原创”了一段罗辑大学授课时的剧情,通过玩游戏给学生学分、利用短期女友的资源骗经费,尤其是一段即使末日来了、该吃吃该喝喝的理念宣言。
另一个设计是,罗辑宣扬及时行乐的这段剧情,是与责任感超群的科学家丁仪的故事穿插、对比着讲述的。
同时间丁仪在做的,是赌上性命想办法让粒子对撞实验摆脱智子束缚,突破三体科技封锁的壮举,尽管结果失败了。
这种设计,无疑也是为了突出罗辑的性格特点。
动画相比于文字的劣势在于,作为一种更大众的文化商品,没有办法像文字阅读一样牵着读者思维走,动画必须更直白;优势同样明显,那就是节奏更加紧凑导致的易于传播。
在核心人物、重要剧情上增添原创情节,无疑是对原著党权威感的挑战,但动画的改编却更加符合动画产品本身的特质,通过人物的对比和自白,在最紧凑的篇幅中最大程度地建立起人物形象。
从头两集可以保守得出结论:《三体》动画是有诚意的。
它在对文本的理解和改编上付出了心血,同时在服务表达、不越位的前提下,较大程度发挥了3D动画在视觉呈现上的优势。
动画对《三体》们的价值
古筝行动和面壁计划,只是《三体》这场史诗中的冰山一角,动画后续表现还值得观望。当然,它也必然面临被市场和观众的紧盯与审视。
《三体》动画定档的当天,B站的股票一度大涨22%,腾讯也因为放出电视剧版的播出消息,涨了6%,可见大众对于《三体》影像化的期待。
动画作为IP放大器的功能,经过多年耕耘,如今基本上已经被国内文娱行业所接受。
11月2日,新华社发布了《新华·文化产业IP指数报告(2022)》,《斗罗大陆》位居IP价值榜单第一名,《斗破苍穹》则在位列第四,其中不乏《大理寺日志》《两不疑》《画江湖之不良人》等网文、漫改动画。
市场方面,国内最大的网络小说版权商阅文集团,2022年已经把动画改编作为一个独立的重要性业绩进行财报披露。
但对比中国与外国市场在动画改编时选择的IP类型,会发现一些潜在的问题。
从去年底开始,欧美迎来了科幻类改编动画的大年,《英雄联盟:双城之战》收获了全球观众和行业内大咖如著名游戏制作人小岛秀夫的称赞“CG和动画的未来”;
《赛博朋克:边缘行者》帮助《赛博朋克2077》力挽狂澜,在生命周期的尾巴重登steam销冠之位;
Netflix改编自刘宇昆科幻小说末日三部曲的动画《万神殿》,豆瓣8.8、烂番茄一度100大满贯。
动画作为想象力的艺术,的确很适合表现科幻作品这种硬核文学,《万神殿》将AI奴役人类灵魂的恐怖感,展现的淋漓尽致。
尤其在达到同等艺术表现力的条件下,动画的成本很可能比影视剧更低。事实上,很多电视剧大作续集难等的一大原因就在于,造价过高,投入产出很难打平,即使观众再买单,不赚钱意味着平台就没有动力继续投入下一部真人影视的制作。
但上述三部作品又不仅是单纯的科幻题材,《英雄联盟:双城之战》用上城皮尔吉沃特和下城祖安之间的矛盾映射现实中的阶级冲突;《赛博朋克:边缘行者》歌颂人类梦想和意志的伟大;《万神殿》极力讽刺那些有能力但毫无社会责任感的科技精英。
他们本质上,都是以科幻隐喻现实的大众文学作品。
反观国内对于动画改编题材的选择,从优爱腾和B站2022年公布的片单看来,动画改编的热门赛道依然是修仙、恋爱和武侠,高关注度动画如《镖人》《全职法师》《星辰变》和《苍兰诀》等几乎均逃不出上述三类标签。
这说明行业对动画改编,依然存在极其明显的偏好,而这个命题所代表的,是市场对动画这一载体的认知心智。
《三体》动画则登场得恰逢其时,这是中国动画行业第一次改编世界殿堂级的严肃文学,《三体》改编成功与否,将预示着动画是否能成为一种更主流、更普世的内容载体。
《三体》动画如果后续可以符合市场的期待,那么,动画与《三体》将成为相辅相成的关系。动画帮助《三体》完成从严肃文学向大众作品的人气转型;《三体》则能推动整个动画改编领域的号召力。
动画对于IP的价值目前尚未被市场完全认知,行业对内容题材的“挑食”更影响着动画进一步赋能IP的经济价值。
近日,日本动画协会发布了《日本动画产业报告2022》在疫情的重击之下,2021年日本动画产业市场规模反倒达到了2万7422亿日元,超过历史峰值。
动画本身作为产品,有多种商业模式,回顾文创潮解读:发行79亿+光盘34亿+电影31亿元:日本动画内容产品的年度洞察
动画的“商品化”贡献度也很高:6631亿日元,也创下了近20年来的最高纪录。而商品化通俗来说,就是指以动画角色为核心的粉丝变现。
回顾文创潮解读:344亿元规模的日本动画角色商品市场,有哪些趋势?
日本动画角色商品化市场规模历年动态
动画不仅是一种供给给观众消费内容的商品,它同时具备了强大的粉丝聚合效应。
这种潜能在国内市场远没有被完全释放,但不乏成功案例。
比如B站原创动画《灵笼》去年曾上线潮玩众筹,以1665万创下国产动画的众筹记录;
另一部《刺客伍六七》,2021年曾与支付宝联名数字藏品的App皮肤16000件,不仅瞬间售空,产品在二手交易市场的价格后来还普涨了6倍有余;
今年国创发布会上,B站COO李旎透露,本来作为版权采购方的B站,反而通过国创创收已超过20亿元。
这些都是动画粉丝变现能力的注脚。
而这也就是像《三体》《万神殿》《双城之战》这样具备主流潜质的作品所担负的重任,让大众成为国产动画的受众、可转化的粉丝。
动画之于IP,在内容影响力的放大、以及经济价值的再开发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让市场更清晰地看到这一点,可能才是《三体》们,以及整个动画行业接下来最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