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有消费能力的核心二次元用户愿意将自己对作品的狂热转化为人生体验,有着体验和见证偶像生活细节的需求,圣地巡礼从这里切入了IP产业链。
上周,B站(Bilibili)宣布,原北京分公司旅游子品牌bilibiliyoo将拆分成为独立公司,新公司更名为“银河漫游指南”并进行独立融资。
银河漫游指南的主要业务是定制深度游,尤其是针对热爱ACG文化的二次元用户的定制游,这当中,圣地巡礼就是一个重要部分。
日本政府推动圣地巡礼的热情很高,近几年接连出台相关的推动政策。
2005年,日本国土交通省、经济产业省和文化厅共同提出《“关于利用映像等内容的制作及活用以促进地域振兴的方法”调查报告书》,2006年,外务省发布《关于“流行文化在文化外交中的活用”报告》,都提出了利用内容作品来吸引游客,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策略。
2012年,日本政府推出的《观光立国推进基本计划》中,作为观光内容之一,“动画”被收录;同年,经济产业省在《内容产业的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性》中,采用了“内容的‘圣地’”这一表现词语,且同时亮出了“增加该地入境游客数量”的战略计划。
2013年,观光厅、日本政府观光局(JNTO)、经济产业省、日本贸易促进会(JETRO)联合发表《促进访日外国人增加的共同行动计画》,明确提出要通过内容作品吸引国外游客去圣地参观。
那么,到底什么是圣地巡礼?日本政府为什么如此热捧?
圣地巡礼,这个原本是宗教用语的词汇,在ACG圈子里有着它特有的含义。
ACG作品中,故事发生地或画面背景所使用的某些场景、建筑、自然风景等,有的来自于现实中的实际场景,这些被ACG作品用做原型的实际场景,在喜爱作品的厨们那里俨然有了某种“圣地”的意味,而亲身去这些实物现场去参观游玩甚至膜拜,就是所谓圣地巡礼。
比如,《冰果》原作轻小说的作者米泽穗信的出生地岐阜县高山市被选为剧中场景原型。
《夏目友人帐》场景之一的原型为熊本县某处。
圣地巡礼对当地的观光经济有一定的拉动作用,《幸运星》柊家姐妹的家所在的“鹰宫神社”的原型鹫宫神社在动画播出后参拜人数大增。
据《每日新闻》报道,崎玉县久喜市鹫宫神社在2013年新年三天迎来了约47万参拜客,这是鹫宫神社新年参拜客连续三年维持在这一数字。而鹫宫神社新年三天的参拜客数,在2007年《幸运星》放送之前仅有9万人,2008年《幸运星》放送后一气上升到30万人。
鹫宫地区在《幸运星》播出后还以动画的人气为招牌,推出面向御宅族的观光项目。2012年,鹫宫商工会就召开了自称是“当前日本最痛OTAKU运动会”的“萌FES in 鹫宫2012”。
日本2013年的游泳题材动画《Free!》制作者曾透露,制作组特地寻访了一系列海景优美的城市,最终将作品发生场景原型设定在鸟取县岩美町。伴随《Free!》的热播,鸟取县的游客数量直线上升,作品中出现的“武宗”民宿更是收到热捧,2014年的入住量约是2013年同期的4倍之多。
消费升级:圣地巡礼赶上了好时候
圣地巡礼出现的时间并不长,2000年后才开始兴起,但在二次元宅当中很有号召力。
用银河漫游指南CEO傅京南的话来说,在中国,热爱动漫的90后,没有养家供房的负累,愿意将自己对作品的狂热转化为人生体验,小到口红,大到房子,他们有着体验和见证偶像生活细节的需求,圣地巡礼从这里切入了IP产业链。
而且现在赶上了好时候——消费升级,过了从无到有的饥不择食阶段之后,大家现在开始沿着体验正宗——体验兴趣——体验梦想的路线上移,旅游作为吃喝玩买全方位体验的消费形式,自然也处在沿着这个路线进行升级的过程中。对开始在文化消费上显示出购买力的90后甚至00后动漫迷们来说,圣地巡礼就成了他们表达和释放自己二次元热情的一个重要选项。
近水楼台先得月,在ACG受众面广泛的日本,本国人会热衷于进行二次元的圣地巡礼吗?答案是否定的。ACG作品在日本的普及是一回事,但日本人并不会像中国的二次元厨们那样,以自己的宅属性为荣,倒不如说,他们在实际社会交往中,甚至会刻意回避自己的Otaku属性。
实际需求:吃喝玩买等三次元体验
所谓圣地巡礼,真的就是去作品发生地的原型去膜拜这么简单吗?
傅京南认为,事实上,没有人只要一种标签就可以概况,大家都是有着多重复合属性,想要享受的消费内容也是全方位的,冲着二次元兴趣做圣地巡礼的人,最终在日本想要的还是吃喝玩乐买等各种三次元的体验需求,“二次元仅仅是这些用户所有体验需求中非常小的一部分,而打圣地巡礼的旗号也只是给二次元用户提供一个搜索的关键词,作为一个话题更好地切这部分用户”。
因此,除了对当地文化、历史和ACG梗的熟悉程度,是否对当地吃喝玩买资源足够了解,就成了涉足圣地巡礼业务的门槛。傅京南说:“很多二次元宅的需求,比如去哪儿买什么手办、某部番剧主角打工的咖啡店原型在哪儿、去哪儿买哪部动漫里的哪种型号的刀,还不说能提供服务了,能听得懂二次元宅这些需求的人都不多,又何谈做这部分人的生意呢? ”
盈利模式:通过内容输出和热门IP吸引用户,同时与广告主和旅游局合作
那么,一次圣地巡礼的成行,都有哪些人在推动呢?
做圣地巡礼业务的公司,负责提供全套的旅游解决方案,比如跟踪指导签证过程、机酒预定、二次元主题体验行程制定,以及到了日本后,有在日老司机带路游玩。
傅京南向三文娱介绍了银河漫游指南的玩法,目前银河漫游指南的市场推广很大程度上来自口碑传播,做朋友圈的朋友圈生意。今后的流量来源,一是会向一些垂直兴趣社群和社交媒体发力,输出内容,吸引对某种细分领域感兴趣的人群,比如在B站上投放视频(如旅行纪录片)。二是通过与一些日本的热门动漫、游戏IP合作,吸引深度粉丝。比如,“我们组织了SNK参观考察游,还在SNK跟他们的人打拳皇,结果我们赢了”。
而收入来源除了收取用户的服务费,还有来自广告主和各地旅游局的赞助。比如他们与某城市自行车品牌合作推出的关西骑行游,卖点就是在京都的日本文化历史中骑行,吸引对日本传统文化感兴趣的用户。现在日本经济不景气,不少地区都希望通过旅游一定程度上振兴本地经济,而傅京南透露自己是日本部分县的旅游推荐大使,这也能让漫游指南能更为通畅地与日本各地政府合作。
地方政府在推进圣地巡礼方面热情很高,为推进本地的圣地巡礼观光业,会在资金支持、宣传推广、服务对接等方面做很多工作。比如在地铁张贴圣地巡礼宣传海报,把作者请来做一些配合,补贴动画的前期发行等,甚至比如秩父市市长会为《花名未闻》圣地巡礼四处演讲宣传。据傅京南介绍,与他合作过的日本地方政府就曾经帮忙推荐过酒店、景点,拍视频节目时帮忙与当地的店铺打招呼等,非常细致具体。
而IP作为流量入口,最大的作用当然在于吸引粉丝。另外,因为可以从圣地巡礼当中获得部分授权金甚至抽成,因此IP的版权持有方也会做一些配合,比如帮忙做巡礼地点的接洽联络工作等。
中国有无可能?先做好IP和基础服务再说
旅游公司、IP版权方、地方经济各方都能从中获益,看上去很美,那这种模式有可能在中国复制吗?
傅京南认为很难,一来中国的基础服务做得不到位,现在的供应商普遍达不到标准,比如某个博物馆很有看点,但坐落在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非常差的郊区,就会导致用户的旅游体验不完整。二来也不存在太多信息不对称的优势,比如有人对金庸书里的场景感兴趣,想去那些场景的发生地看看,大家自己做些功课、买张机票就去了。
即使在日本也并不是每一处原型都能成为吸引粉丝去巡礼的圣地,在中国大热的日本番剧和动漫形象那么多,很多都能找到取景地或场景原型,但显然并不是每一个都能火,这跟各地运营水平和硬件条件的差距也有关系。
当然,在考虑到这些后续问题之前,有没有过硬的IP是讨论圣地巡礼有无可能的前提。
那么,主题乐园能成为圣地巡礼一种可能的发展形式吗?傅京南认为基本不可能。像迪士尼也是沉淀了几十年的大热IP集合在一起才做得成主题乐园,就单单一部动漫取景地的粉丝号召力是有限的,而且迪士尼也一直在推出大卖动画电影,培育新的IP。同时,很多IP是有时效性的,随着动漫完结,热度退却,如何继续吸引粉丝也是很大的问题。而主题公园的大成本投入注定了它必须能长期吸引比较光谱的客流,达到一定规模才能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