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Scrummble,三文娱获得授权刊登。
1. 没有人知道你的作品会被二次创作改造成什么样子
前面我们说过,原作设定的留白空间可以引来「受众」转化成的「创作者」的二次创作。但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哈姆雷特,二次创作必然带来或多或少的二次设定。
我们知道,念头转变为作品的过程是有损的,作品并不能完整展现原作者心中的气氛和气质;二次创作的创作者,又只能通过有限信息量的原作获得信息。到这一步,二次创作者心中的作品模样,已经与原作有所偏差。
按照圈内术语来说,这就是「OOC」:角色形象与原设定的背离。当现象严重时,会有热心读者指出二次创作者的失误;但更可怕的是OOC存在但不严重,没人注意到,或是二次设定得到广泛接受的情况,这时作者原意被曲解的过程会在潜移默化中发生。
二次创作的作品表述也是一个有损过程。而二次创作的受众,又会经历第二个解读过程,并把这个解读过程与原作进行比对和融合;甚至很多二次创作受众根本不会去看原作。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初步的链条框架:「原作者心中的『想法』」 – 「原作者表述的『文字』」 – 「二次创作者阅读原作,思考得到的『想法』」 – 「二次创作『作品』」 – 「二次创作作品受众阅读得到的『想法』」。思想与文本的互相转译过程,一共经历了四次,而每一次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失真。
而在设定大量留白的作品中,这点更会被变本加厉地放大。其中原因,不再赘述。这点上东方系列是重灾区,守财奴巫女和空隙的紫妈nwdijsahflojwnqlbvliuqw(咳咳)形象都已经深入人心。
这些二次设定反而阻碍了原作的推广——原作又没有这些二次创作的萌点,去看干嘛?单就东方系列来看,身为原作者的ZUN在绘图上的造诣并不高,于是,看原作游戏里的图,还不如买本子、上Pixiv来得方便靠谱。
依托二次创作进行作品推广,本身就有被二次设定反噬的可能性。
1.1. OOC真的是坏事吗?
前面讲过,第五世代的特征之一就是模糊了「受众」和「创作者」的界限。那么问题来了,「创作者」之间有高下阶级的分别吗?原作作者为什么要高人一头?为什么二次作者就不能平等地对作品拥有解释权?
第四世代之前几乎没有人深入思考这个问题,作品是作者的私有物,这个利理所当然的结论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但时代发展到今天,一些诸如大型游戏、动画、系列作品(如Fate)的作者并不只有一人,而这些不同的作者个体之间,也会遇到上文所述的「思想-文本转译失真」。以Fate系列为例,虽然奈须蘑菇名义上有着最终解释权,但F/Z声名鹊起之后,虚渊玄的许多设定,虽然与原作F/SN冲突,反被信奉者视为圭臬,创作者之间的自相矛盾已经凸显。
而随着第五世代的到来,富于创新精神的新一代创作者们,尝试换角度对此作出解决。回到阳炎Project上来,原作者不但没有反对二次创作对原作的不尊重,反而像是在鼓励这些行为;前述的わんにゃんぷー,虽然其「自我解释PV」和原作剧情不合,但他后来得以进入官方PV制作者的行列,本身就是对二次创作的承认。
实际上,若是原作者并不在乎自己的作品被人改编,这小小的让步反而能带来二次创作欣欣向荣的正面作用。这也启示了「创作者」群体,要想在第五世代生存,就必须接受二次创作带来的赤裸现实,不能紧抱着对作品的解释权不放。
创作者为什么想要创作作品,根本的动机是什么?为了金钱收益?为了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心血? 为了出名?放开改编权,在一定层面上对这些根本性的目标是有所助益的。这需要原作者和相关利益方做出取舍。
2. 由新兴SNS和投稿平台构成的圈子相对封闭
阳炎Project是同人作品发家的,这点没有人会有异议。而同人作品的一大劣势,就是圈子的小众性。这是背负在所有同人作品身上的原罪。
动画这种形式从来不具备阳炎Project的主力受众,年轻人才是。而在年轻人中流行的传播媒介是什么?SNS,Niconico,Pixiv。
SNS形成的圈子有着天然的封闭性,兴趣圈和熟人社交占据了大部分江山。这些圈子有着自己的黑话(卧槽,www,prpr),自己的交流方式,自己的俗成礼仪,一言蔽之,独有气质鲜明;而这就是阻拦外来者的第一道围栏。
第二道围栏在创作者和受众的模糊上。新入圈的新人会发现,大手巨巨们一个个都有一技之长,无法进行二次创作的自己基本插不上话。
不像动画圈,谁都能看懂其中的门道,Vocaloid、唱见、同人图的圈子天生需要新来者被迫进行一定程度的科普才能继续下去;这两道围栏树起了阻挡新人入圈的屏障。同时受此影响,每个圈子内部的受众又相当同质化。
这些使得一部作品的粉丝数目很容易达到饱和。据笔者本人观察,Vocaloid圈内除了阳炎粉就是阳炎黑,基本找不到中间线上的墙头草。当整个圈子都具备了对作品的认知,其发展空间就极其有限了。
东方一类的同人作品,在自己的小圈子里怡然自得,ZUN甚至可以用淡泊名利来形容。但更多的同人作品显然有更大的野心。Fate系列通过动画化和外传小说成功打入主流,F/Z的动画销量傲视大批同时期竞争者,是同人转型商业的好例子。
我们从阳炎Project的身上也能看到类似野心:小说化,漫画化,动画化,本质上都是为了能让更多人看到。但这些改编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音乐系列起家、卖角色的作品,天生不适合小说、动画一类的传统媒介,直白来说就是让人「看不懂」。
而这些媒介所拉来的新粉丝,也很容易被高耸的门槛吓得望而却步。最直观的例子是Bilibili上阳炎动画的弹幕:原作党嚷嚷着让新人看原作,但本身原作就是一团浆糊;黑子和厨对喷不止,很容易给人树立对作品的负面观感。如此下去,只能造成受众越来越封闭的恶性循环。
3. 阳炎Project的目标受众购买力堪忧
对Pixiv数据的分析(http://www.hexieshe.com/645553/)指出,阳炎Project的插画二次创作者绝大多数为女性,且集中在12-23岁的区间,其中14-15岁和19岁出现了两个高峰。由前文创作者和受众界限模糊的理论进行合理推断,整个阳炎Project的受众(包括一次受众和二次受众)的年龄层和性别分布也类似。
我们知道,12-23岁的女性群体,大多数是学生,没有自己的收入来源,大多数情况下支出不完全由自己支配。和「机器人动画」与「二次元偶像动画」稍作对比的话,后两者的受众群中,存在大量已经工作的男性,而无论是「已经工作」还是「男性」都意味着可支配金钱会远远大于「女性」的「学生」。
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是手办。二次元业界,手办是来钱最快的衍生产品之一,一些动画高昂的制作费一大部分都靠手办授权费支撑。而阳炎Project非常少见手办的生产——不仅因为女性学生对手办不感兴趣,也因为手办的价格高昂——这就使得玩具厂家这一潜在投资方不得不缺席。
而与之类似地,动画BD也是一大价格高昂的衍生产品品类;尽管照顾到受众购买力问题,制作委员会非常贴心地把BD以一话一张碟的形式发售,从而将单张售价压到3200日元的低位,但从亚马逊预约量来看,阳炎Project的动画BD销路,只能用「令人失望」来形容。
这可以说是整个第五世代面对的第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细分市场的特性决定了蛋糕不可能做得特别大,欣欣向荣的讨论热度可能只是表象,没有收益也就意味着资本流入的动机会减弱。最终,没有资本流入就意味着整个作品会局限于小圈子内自娱自乐的消遣,与成功打入主流的Fate系列等不能同日而语。
4. 二次创作分散了原作的购买力
4.1. 二次创作的宗旨和盈利不相容
由于Niconico和Pixiv等平台的横空出世,第五世代的同人创作不需要把所有鸡蛋全扔进卖本子和卖碟子的篮子里,鼠标一点轻松愉快。但这也带来了问题:受众为这些网站的免费模式所习惯,其付费意愿会有不可避免的下降。
Niconico和Pixiv的基本功能都是免费的。当然也有「高级会员」一类的附加服务,但这些钱是直接付给网站方,付费者不会有「自己付钱给创作者」的直观观感。
反正不花钱就能听到歌,就能看到图,我为什么要去花钱买CD,花钱买本子呢?当付费习惯得不到培养,付费意愿也会被相应降低。
这点对二次创作的冲击有限。因为二次创作者极少以二次创作维生,进行创作只是出于兴趣,盈利是次要考量。但对一次创作者,也就是原作者来说,当他们成为专职创作者,没人付费就会成为谋取生计的障碍。
4.2. 二次创作分走了原本属于原作的蛋糕
虽然二次创作平台不花钱,人都有想要付费支持喜欢的作者的时候。你会倾向于把这钱送给原作者呢,还是送给二次作者呢?
二次作者也可以出本,出唱片,出周边,也可以让消费者付费。更可怕的是,很多时候二次创作的细分程度比原作高,比原作更能投部分人群所好,其差异化策略某种程度上比原作更有竞争力;而原作只能以对作品的专业打磨来取胜,说不好谁输谁赢。
正如上文所述,第五世代的受众购买力是非常有限的。此种情形之下,二次创作的衍生产品又分去了一部分购买力,原作的盈利价值又要打上一个折扣。
4.3. 市场正在迈向竞争
第一个尝到螃蟹鲜美的人,无法避免引来大量跟风。
当市场走向自由竞争,其需求和产出将会自我调节直到平衡。这是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恕笔者头痛不多展开。久而久之,第五世代也会迈向成熟,其盈利能力将趋于稳定。入市时机必然越来越差,请谨慎。
5. 第五世代暂时看不到进入大雅之堂的希望
二次元本就是小众,而第五世代就是小众中的小众。当然,野百合也有春天,但如果要以青史留名或者踏入主流为目标,第五世代的路还望不到终点。
劣势部分大概就是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