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文娱(微信公号:hi3wyu)
刚刚过去的一季度,要说到最卖座的动画电影,非《疯狂动物城》莫属。
美国媒体Fusion,跟拍了《疯狂动物城》团队超过两年时间,制作了一部纪录片:Imagining ZootopiaImagining Zootopia。这部45分钟的纪录片,为我们呈现《疯狂动物城》的制作全貌,讲述了制作团队从灵感、布景设定、角色设定到剧本润色等方方面面。
这支视频还重点讲到了《疯狂动物城》团队在处理两大主角之间的冲突以及如下三大挑战时的选择:
一、为了让基调是合家欢电影的《疯狂动物城》多一些深度,主创们选择了“偏见”作为故事的主题。如何去理解和在电影中表达这一主题,就成了挑战。
二、《疯狂动物城》中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作为捕食者和被捕食者还生活在一起,这是违背常识的,要如何构思剧情?
三、最初是以狐狸尼克为主角,可是团队发现故事的基调越来越阴暗,要怎样调整?
Fusion为迪士尼摄制的45分钟纪录片Imagining Zootopia
《疯狂动物城》的导演拜伦·霍华德(Byron Howard)本人很喜欢以动物为题材的动画电影,尤其是迪士尼1973年制作的动画电影《罗宾汉》。拜伦想做成类似《罗宾汉》这样的动画电影,片中的动物角色像人一样穿着衣服直立行走。
从迪士尼旧手稿和肯尼亚草原汲取灵感
为了给这部的动画电影的制作找找感觉,拜伦和同事走进迪士尼的动画研究资料馆,这里存放着大量的迪士尼动画手稿,最久远的手稿可追溯到迪士尼的第一部动画长篇——《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经常要开各种盒子,拜伦说每天就像过圣诞节一样
罗宾汉的画稿
拜伦相信,一个好故事的诞生往往来自实地调研。他们前往各地采风——纽约、拉斯维加斯、弗罗里达甚至非洲肯尼亚。这是一个汲取灵感的过程。
肯尼亚是《疯狂动物城》的天然素材库
据另一个导演里奇·摩尔(Rich Moore)所说,《疯狂动物城》的制作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剧本的撰写,另一部分是电影的实际制作。这两部分是有重叠的,也就是说,改剧本和电影制作在同步进行。
所以,在剧本确定下来前,大量草图、概念图就已经画出来了。
布景设定
城市概念图
Zootopia的设计理念:活力、包容
角色设定
团队对动物角色的设计理念是:让他们看上去像真正的动物,而不是强加了人类特质的动物。
朱迪的设计草图
朱迪的各种表情切换流畅自然
从最开始,团队就知道会有很多动物,为了把将动物的皮毛做得逼真,他们同样做了大量调研。
从毛皮的视觉效果到摸起来的质感都力求逼真。
北极熊的绒毛清晰可见
尼克的毛皮栩栩如生
剧本的润色
再美的镜头、再棒的动画制作,如果故事本身不过关,那么电影本身无疑就是失败的。为了润色剧本,团队在一个小型放映厅不断放映由草图制成的简易动画,大家一遍一遍地观看并讨论剧本的修改。
集思广益后,他们再去一个更小型的story room,对刚刚提的新点子进一步讨论和筛选。
一个成功的剧本同时也离不开主题的立意,《疯狂动物城》的主题是对“偏见”的探讨,为了在故事中把这一立意讲清楚,拜伦的团队也遭遇了一系列挑战:
挑战一:以“偏见”为主题的探讨
《疯狂动物城》的定位是合家欢式的电影,这也让团队烧脑:如何让一部欢乐的片子多些深刻的东西。 他们决定选择“偏见”作为故事的主题。里奇说:“一开始的剧情设定是,让食肉动物在食草动物面前反而有些卑躬屈膝。食肉动物在Zootopia这个城市被定位为“闯入者”,他们受到食草动物的偏见。”
“偏见”这个议题,即便是在21世纪也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更何况还要把它放在一个动物寓言中去讲清楚。
为了加深对偏见的理解,团队参考了ABC一部拍摄于1970年的纪录片,名为《Eye of the storm》。
纪录片《Eye of the storm》
片中老师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们对“偏见”有了切身体会。
一些孩子被戴上一条蓝色围脖,并被限制了部分权利
尽管这只是个假装存在“偏见”的游戏,孩子明显感受到了“偏见”的不友好。
游戏结束后,一个孩子试图把围脖撕裂
这部纪录片给予了团队很大启发。该片的联合编剧Jared Bush(杰拉德·布什)说:“课上的游戏只是假装这一天存在“偏见”,老师随时可以说,好现在游戏结束。但在真实的世界里偏见随处可见,我们又该如何处之?”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他们还与社会学领域的专家合作,向其请教对“偏见”的看法。
Shakti Butler(沙克蒂·巴特勒),PhD,founder & president of world trust
对于迪士尼想在电影中创造一个不一样的社会,沙克蒂说:“社会的本质在于它的文化。文化会以一种隐晦的方式,传达你是谁、你处于世界的什么位置。如果学校的校长都是白人或男性,我就会感受到权力带来的偏见。每个人的心中都存在偏见,偏见是无法消除的。想创造出一个平等的社会,就必须改变文化本身。”
杰拉德表示,深刻地理解了偏见只是开端,他们还想知道,对存在偏见的两个群体来说,应该如何共处。
挑战二: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如何在一座城市共同生活
常识告诉我们,捕食者和被捕食者是无法生活在一起的。一开始,团队想出一个点子——给食肉动物戴上一种叫tame collar的项圈。tame是“驯服的意思”,这种项圈被赋予了能抑制食肉动物兽性的功能。
尼克戴上项圈的效果
那么项圈是怎么发挥作用的?食肉动物戴上它后,一旦情绪激动或者有伤害食草动物的意图,就会被项圈产生的电流麻痹,像这样:
项圈机制示意图
基于这个想法,他们甚至已经做出一个电影片段,该片段讲述的是一只小白熊的成人礼。
成人礼上的小白熊需要戴上项圈,气氛完全欢乐不起来
最终他们还是察觉到了问题,仅仅靠一个简单的项圈并不能让两个群体和平共处。正如里奇所说:“项圈的存在,表明了世界一开始就是不公平的。食肉动物原本是想爱这个世界,但因为这个项圈,他们反而会憎恨世界。”
小尼克对世界充满困惑
团队把项圈的方案拿给皮克斯的人看,他们说:“为什么不把主题设定为“刻板印象”,你们同样能得到想要的效果。”这个提议让团队眼前一亮,的确,每个人对动物都存在刻板印象,就连一个7岁的孩子都知道狐狸是“狡猾卑鄙”的。
他们发现“刻板印象”甚至让角色塑造也变得更清晰了:朱迪想打破人们对兔子的“刻板印象”,并努力去做兔子不可能完成的事情;而尼克则知道自己是谁,安心地做一只聪明的狐狸。“刻板印象”比起“偏见”显然是更有弹性的主题,于是团队放弃了项圈的设定,转而向刻板印象的方向构思剧情。
挑战三:故事的主角,换or不换?
没有了项圈,意味着剧本当中的许多剧情都面临着修改,甚至包括主角。故事原本的设定是以尼克的视角作为剧情的展开。
尼克一开始是故事的主角
从开头介绍尼克的身世开始,团队发现故事的基调越来越阴暗,并且没有想象中有趣。观众也没有如预期那样对尼克产生共鸣。
反倒是朱迪,观众总能很快接受朱迪的设定。团队开始反思尼克是否真的适合当主角,直到有人提出把朱迪作为主角时,他们才想到,如果以朱迪的视角来讲这个故事如何呢?经过反复讨论,最终还是把尼克替换为朱迪,因为朱迪积极向上的形象更能让观众产生共鸣。
最后的冲刺:尼克和朱迪矛盾冲突的处理
大家对尼克和朱迪关系破裂的场景应该记忆犹新,这一段是二人关系的转折点,也是让整部电影得以完整的关键。
电影中,二人的矛盾冲突达到顶点
拜伦说:“尼克和朱迪闹僵的场景,是电影与观众交流的一个关键节点,此时正是电影想向观众表达对“偏见”的理解,我们必须把它讲得清晰透彻。”
虽然是争吵,但双方也因此开诚布公地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两人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进展,并且让二人发生冲突的矛盾点也是正是影片的主旨所在。
团队在最后几个月一门心思攻克这个场景,只要将它拿下,整部电影差不多就能交稿了。
演员在给尼克和朱迪的争吵配音
在视频的结尾,拜伦透露自己是gay,并表示每一个人都有被支持、被接受的愿望。最后,讲述人说:“这是一部集结了整个制作团队550人的才华与爱的电影。”(说到这里,最后一位讲述人的眼睛都湿润了)
更多的内容,还是观看视频吧。顺便说一句,三文娱团队招募仍在进行中,详见公众号菜单栏“加入我们”。
新文化、新娱乐、新内容,做有趣味有营养有梦想的分析与报道,三文娱是聚焦二次元与文化娱乐创意人的产业新媒体,微信公众号hi3w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