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三文娱网站http://3wyu.com查看产业必读文章
中日合作动画的发展、现状,以及这个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四月伊始,新番云集,《银之守墓人》《全职高手》等国产动画在业界和观众中都获得了诸多关注。
《全职高手》动画是阅文集团+视美精典,这种网文IP改编的模式,三文娱将举办私享会进行分享探讨。
今天,我们先来聊聊以《银之守墓人》《从前有座灵剑山》等为代表的中日合作动画。
从2016年初的《从前有座灵剑山》开始,仅一年时间国内市场集中出现了十余部中日合作改编动画,其中不乏头部IP,资方涉及腾讯、B站、爱奇艺、乐元素、网易等大平台大厂商。
这些动画得到诸多资源、光环,肩负着观众们对“国漫崛起”的期待,然而部分作品开播后的市场反应并不如人意,与许多二次元粉丝心目中的日本动画差距悬殊。
尽管如此,国内众多公司仍屡次尝试去日本、韩国等寻求合作。
三文娱和绘梦动画李豪凌、网易雷火游戏部营销总监《新倩女幽魂》动画项目负责人崔忞敏、多位负责过中日韩合作动画项目的业内人士以及坚持纯国人制作动画的艾尔平方卢恒宇交流了这个话题。根据他们的分享,三文娱为大家梳理中日韩合作动画的缘由、发展、现状,以及这个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
作者:宛宛
日韩制作的七个优势
( 首先要说明的是,本文讨论的合作指的是二维动画,不包括三维;主要讲中日制作合作,少量中韩制作合作;不涉及海外播出权等方面。)
三文娱此前曾向国内十余家动画公司了解动画制作成本,以及成本背后的种种影响因素,详见《做一部国产动画要多少钱?单部投资千万起步,成本直追日本》。
中国市场对国产优质动画的极度渴求,吸引了大量资源进入,然而国内动画行业并没有准备好,人才短缺、产能有限、制作水平良莠不齐等问题普遍存在,以至于国内动画制作价格追平乃至超过两年前日本的价格,但制作水准仍有距离。
在市场机会和资本的推动下,部分中国公司开始选择与日韩动画制作公司寻求合作,这种做法好处颇多:
一,弥补了产能不足。
在公司人数有限,国内人才短缺的情况下,选择日韩团队协助代工,可以大大提高年产作品的数量。李豪凌表示,现在绘梦每年15-16部作品中,8-10部是在海外完成的。
二,成片水平较稳定。
动画制作流程的重中之重在于前期,而国内前期制作人员非常稀缺。由于长期接日本代工,中国有一定的中后期制作资源和能力,但优秀的导演、演出、人设、原画等重要角色在国内屈指可数。日韩动画市场经历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沉淀下一批成熟的从业者,寻得和他们的合作,在作品质量上会有较为稳定的保证。
三,性价比相对较高。
日本动画公司的制作预算大概在4-7.5万元每分钟,就是说,正常动画的价格在4-5万元每分钟,质量较高的一般在7.5万左右,上不封顶。同理,韩国动画公司的制作预算大概在3-5万元每分钟,逐渐兴起的朝鲜和越南代工基地只需要2万元左右每分钟。而同质量的动画在国内基本需要5-8万元每分钟。结合其他几点,日韩合作为作品提供了较高的性价比。
四,增加营销亮点。
日本动画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众所周知,而自带混血基因的合作动画也给观众带来更多的期待和惊喜。尤其是最初试水的几部片子,比如《从前有座灵剑山》、《一人之下》、《侍灵演武:将星乱》等已经成功在国内观众心理打上了中日合作作品的标签。
《从前有座灵剑山》动画宣传图
五,拓展海外市场。
近年的中日合作动画通常会在日本电视台同步播出,相比国内网络动画渠道较多,推广要求较高,曝光较难的情况,日本动画只要在电视台进行播出,就会有相应的观众观看,提高了作品本身的影响力,也成为国内动画内容出海的案例。
六,新增变现渠道。
部分作品可以获得海外平台购买播出权的版权金,而在播出增加受众的同时,也提高了衍生品等后续变现的可能性。
七,借鉴成熟经验。
在整个合作和交流中,日本动画制作的规范体系、动画市场的商业模式等可供国内团队参考和借鉴,部分公司也会对将国内从业者派遣到日本进行学习培养。
虽然优势突出,但实际上,目前国内市场却对中日韩合作模式普遍存在两大质疑:
为什么合作动画和印象中的日本动画相去甚远?
为什么真的能完成合作的项目和公司寥寥无几?
和日本动画“不一样”的中日合作动画
三文娱对比了四部中日同步播出的动画截至2017年3月29日在相关平台的播放量。
我们发现,前四集播出后它们出现了播放量锐减,弃番率甚至接近50%。在这些动画的观众评论中出现最高频的吐槽是:和日本动画不一样,画面崩坏,剧情跳跃。
观众的疑惑是可以理解的。
每年日本都有上百部新番开播,仅2017年4月就有61部新番即将播出,但实际上真正能给中国观众留下印象的只有十几部甚至寥寥几部当季最好的作品。
这61部里有几部为中国观众熟知?
像风靡全球的《海贼王》、《火影忍者》、《进击的巨人》、《Fate/Zero》等,都是日本长期投入一线团队生产、从激烈竞争中拼杀出来的超S级番,也就是说,触达并给中国观众留下印象的都是日本最优质团队生产最优质的动画作品,而更大量的中等或者普通的作品是无缘进入中国普通动画观众视线的。
于是,国内观众就形成了“超S级番就是日本动画”的刻板印象。
然而,当中国项目在日寻求合作时,并没有强势的主动权,此前也只能与日方二三线公司、或者一线公司的二三线团队进行合作,这主要受到日本制作公司档期和动画制作预算的影响。
首先一线制作团队在日本同样是稀缺资源,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完成日本本国的优质番。三文娱了解到,大部分日本顶级团队的档期已经排到2-3年后,即便有档期,他们也不屑于接海外的代工项目。而中国目前对动画内容的需求比较急迫,时间要求比较紧张,只能选择档期匹配的日方进行合作。
另一方面,此前中日合作项目的成本投入并不高,多数在4.5万左右每分钟。对于出资方来说,中日合作项目4.5万每分钟并不便宜,但在日本实际上只是三线作品的价格。
从成本投入的必要性考虑,目前国内动画市场尚处于内容填充期,对好内容好作品的需求远大于对制作水平的需求,大家都在用更多内容搏机会,低成本追求高产的打法也比较符合目前国内的市场情况。实际上国内多数作品更迫切的需要讲一个好故事,之后精良的制作才能对优质的内容锦上添花。
在日本动画行业高度标准化、流程化的前提下,团队和制作预算基本圈定了动画的质量区间,也意味着成片是无法和日本超S级作品相比较的。
摩擦不断影响成片质量和后续合作
不过,造成中日合作项目画面崩坏、故事跳跃另有其因。
制作流程的差异是大家公认的在中日合作动画中的最大问题,也是影响成片质量的重要原因。制作时间有限,流程的调整和制作人员的摩擦造成了时间和成本的浪费,直接影响作品质量。
文化的差异也在制作中造成了极大的挑战。
内容行业是一个主观性极强的行业,作品本身也自带制作团队调性的印记。面对和日本市场和文化都不同的中国内容改动画,日方团队对原著的理解会存在差异,影响成片的故事性。比如日方团队并不懂中国的武侠修仙内容,也不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讲出来的“日式武侠修仙”故事中国的观众就不一定看得懂。
团队的不可控是影响成片质量的潜在风险。
制作团队在日本,有更成熟的制作流程和习惯,中方对其控制力较弱。而在进入日韩市场的早期,有可能遇人不淑,与一些不靠谱的公司合作,打款后更无法控制制作进程和质量。
在中日韩合作中,会有出资方、中间管理方、制作方等多个角色,无论是在早期的制作方选择,预算的制定,到制作过程的剧本分镜等,在中国的潜规则就是出资方更强势。而在日本的制作过程中,出资方和制作方是平等的,甚至制作方会主动权更强。所以这种角色地位的不同也会在整个制作过程中引发不小的摩擦。
这些因素影响了中日合作的顺利进行,也影响了动画成片的质量。
但这些问题主要出现在漫改动画作品的中间管理模式中,一是漫改动画已经有漫画内容,在改编时会追求尊重原作。二是中间管理模式采用双导演制度,即中方一名导演总负责,日方一名执行导演负责动画制作。中方的动画制作公司进行海外发包和中间管理,并根据需求、时间、预算等多个因素进行流程拆分。流程拆分细节很多,协调就比较复杂,潜在问题就比较多。比如日本的中期价格较高,前期比较出彩,但有些中国文化很强的项目前期只能在国内完成,还有一些日方导演不合适,中方导演全控,有些动画国内掌握前期部分,有些只做到剧本、分镜。
相比之下,合作中的直接外发模式或许就能规避一些问题。
崔忞敏告诉三文娱,网易游戏并没有动画制作经验,所以在这部动画的中日合作中,中方主要负责提供游戏原设作为创作参考,日方拥有脚本企划、形象设计、演出形式等自由创作的权利。虽然仍会面临文化差异、游改动画创新与还原的抉择等问题,但在流程方面的摩擦会少很多。
除了国内游改动画一般采用直接外发模式,一些漫改动画也会选择直接外发模式,比如优酷土豆的《侍灵演武:将星乱》就是出资方主导外发给小丑社制作,没有中方制作公司进行中间管理。两种模式各有优劣,具体选择由出资方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侍灵演武》动画宣传图
也有资深业内人士向三文娱透露,韩国由于多年从事外包工作,风格介于日本的固执和中国的灵活之间,在合作中更容易协调,但平均制作水平没有日方高,如何甄别并选择靠谱的团队合作就更为重要。
更多的问题:语言、业界资源、信任
除了这些合作中的问题,还有一些问题导致合作无法达成或者中途夭折。这些问题也是国内动画公司早期前往海外市场遇到的最大障碍。
语言问题。语言问题直接限制了沟通,早期并不是每个来日韩寻求合作的中国公司都具备流利的当地语言能力。
资源问题。初来乍到对当地情况不够了解,也没有相关领域的人脉积累,没有对日本公司的具体情况和制作水平进行正确评估的方式。
信任问题。这一度是难以达成合作的重要原因。中国公司探索日韩市场,而当地公司并没有尝试过和中国公司的合作,部分稳妥的日本公司出于不信任,会选择拒绝合作。
而为了缓解这些问题,作为早期海外合作开荒者的绘梦动画也开始尝试在日韩设立全资子公司。李豪凌告诉三文娱,在当地建公司会有比较稳定的团队,可以提供质量上的保证。但制作风格会变成瓶颈,成本也较高。
中日韩合作可行,但更需要走通中国自己的动画模式
在可见的好处和风险面前,为了寻求产能和稳定质量,中日韩合作的模式依旧是可行的。
这需要选择靠谱的团队合作,好的公司也有差团队,在选择与日韩公司合作时,更重要的是看什么团队合作,包括团队的导演、制片、原画、演出等等分别是哪些人,有过什么作品;对日韩制作团队要保有耐心,如果预算足够、对片子的质量有更高要求,可以选择等到在优秀团队有档期的时候进行合作;出资方也应更信任制作方。
如果有中方优质团队确定好前期内容,发包到比较靠谱的日方团队,是可以达成质量稳定的成片的。
但是,在通过合作加快内容生产的同时,一个行业的崛起需要的仍是本国公司和人才的推动。
“国内是有能力作出好作品的,”有业内人士向三文娱表示,“比如视美精典制作的《全职高手》是可以媲美日本一流作品的国产动画,同样预算也是日本一流动画的标准。”(视美精典请记得给三文娱广告费)
但中国的优秀动画作品依然凤毛麟角,一方面内容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行业,国内成人向动画从《十冷》到现在也仅仅五年的时间,另一方面,内容是一个慢行业,而目前国内动画最缺的是能稳住自己安心做事的人,“我们开始缺少老一辈的那种匠人精神。”
而行业的先行者们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给以人为本的动画行业带来更多的资源,吸引更多人才进入中国动画市场,探索符合动画行业的商业模式。中国人这么多,不缺故事讲得好和画的好的人,只是他们没进入动画行业,或者没有被发现和重视。
而在资本热捧日式动画的背景下,随着90后一代人的成长,二次元从亚文化转化为年轻人的主流文化,中国观众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动画呢?
无论是中日韩合作,还是国内团队死磕,面对日益红海的日式动画市场,卢恒宇提出了他的思考:
“我们有没有可能跳脱出日式动画的框架,吸取日本好的东西,但去寻找更符合中国的讲述方式或者形式,做一些更符合我们自己习惯的东西呢。”
这大概是每个中国动画人应该考虑的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