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Mtime时光网 作者:Alice
2016年,国产文艺片的成绩还是较突出的,前有《路边野餐》在业界引发一片叫好声,后有《八月》在金马影展一战成名。文艺片的路依然很长,但是一缕微光已开始显现。
时光网特稿 2016年内地电影市场的票房只勉强超过了去年的纪录,国产片票房还同比下跌了2%。但在大盘遇冷的大背景下,国产文艺片(泛指中小成本严肃题材)却呈现出了一派新气象。
在过去的一年中,国产文艺片市场有着诸多的变化。除了依赖国内外获奖,越来越多的文艺片尝试尽可能地抵达国内观众,在院线上映时纷纷采取路演、自媒体营销等方式寻找核心受众;也开始尝试利用更灵活、更长线的网络发行来获得收益。
例如,小成本的《路边野餐》在去年脱颖而出,该片逾6百万的票房虽比不上大片的零头,但相比于毛毛雨般的制作与宣发费用,它的投资回报率相当的高。凭借《路边野餐》,1989年出生的导演毕赣,成为了中国电影的新希望:不但成立了荡麦影业,还被金马影展邀请制作年度广告《秘密金鱼》……
内地电影市场的票房增长虽然暂时进入了瓶颈期,但中国电影的类型发展无疑正朝着更广阔的天地迈进。在近年这股属于中国电影的浪潮之中,文艺片的位置在哪里?今年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文艺片?独立影片又该如何宣传自己,抵达到更多的观众呢?
文艺片新作盘点
入围今年香港电影节并获得新秀竞赛火鸟大奖的《枝繁叶茂》,故事设定于导演张撼依的家乡陕西农村。在农村社会凋敝、人口迁移离散的大背景下,讲述一个故人魂魄归来,探亲迁树的超现实故事。
尽管影片叙事结构简单,影像风格朴素,但却呈现出一种命运轮回、万物有灵的魔幻农村想象——贫穷困顿,但温情脉脉。该片是贾樟柯发起的“添翼计划”的第七部作品,贾樟柯也亲自担任了该片的监制。
张扬的新作 《冈仁波齐》讲述一群藏族村民亲友的朝圣之旅,将宗教信仰融入于日常生活。影片采用非职业演员,将纪录手法融入故事片创作,而影片中的藏区四时风景也如明信片一般美丽,很值得在影院观赏。
《清水里的刀子》剧照
在同为少数民族题材、使用非职业演员、聚焦宗教信仰的《清水里的刀子》中,导演王学博做法迥然。该片一反常规,故意以4:3的画幅比例降低西北广阔山川在视觉上的吸引力;但在构图、布光上则精心设计,突出人物主体,营造出了某种古典油画般的美感。
影片改编自同名小说,故事围绕西北农村的一位回族老人和家中一头将被宰杀的老牛展开。影片叙事性较弱,主要通过对日常生活仪式性的描绘,指向生死这一人生根本性问题。影片与臧启武的《捐赠者》一同夺得去年釜山电影节新浪潮奖。
今年First影展最佳影片《喜丧》的导演张涛出生于山东农村,该片灵感也源自他自身的生活体验。《喜丧》以极为写实的手法,讲述了一位农村老人生病之后借住到几位子女家中后的遭遇,是农村老人养老问题悲凉又无奈的现实写照。
同样从First影展脱颖而出的《中邪》则延续了之前《心迷宫》的某些特质:低成本、乡村背景,巧妙借用国外类型片元素,并进行接地气的本土化改造。很多恐怖片影迷将《中邪》与《女巫布莱尔》进行比较,《中邪》对于后者的伪纪录形式的巧妙借用, 将低成本所带来的粗糙质感转化成了某种优势, 恰如其分地增加了叙事上的恐怖感。该片也被很多人称为“十年来最吓人的恐怖片”。
导演张大磊、主演孔维一
电影《八月》同样是First青年影展的嫡系作品。该片采用黑白影像,故事背景设定在八九十年代之交,透过孩童视角描绘时代变革下国营工厂的解体,将动荡与变化透过孩童与家庭的棱镜折射出来。年代符号的使用让该片片与《黑处有什么》一样充满了八零后童年的怀旧意味。 导演张大磊也凭借这部处女作一举夺得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
加籍导演马楠的处女作《老石》可被视为某种美国“独立电影”与中国在地故事的结合。影片以“开车撞人之后救还是不救?”这一被反复讨论的社会话题为切入点,讲述了一个善良的出租车司机在意外撞人之后被迫踏上“黑色旅程”的故事。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山林起伏的画面,仿佛暗示着“树欲静而风不止”,主人公一路被命运中的种种意外裹挟,最终走向悲剧。该片在中国独立影展上荣获剧情长片“最佳首座奖”,被认为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佳作”。
耿军的《轻松+愉快》延用前作《锤子镰刀都休息》的原版人马,故事发生地也依然设置在东北,讲述一群流氓相爱相杀的故事。该片延续了耿军特有的作者气质,以喜剧、荒诞和冷幽默衬托悲凉。影片已入围圣丹斯电影节“世界剧情片”竞赛单元。
《呼吸正常》海报
与以上这些聚焦中国农村社会的作品不同,影评人李云波的处女作《呼吸正常》描绘了一群年轻人在广州的都市生活,如一则轻盈而婉转的小品文,或是献给广州这个城市的款款情书。影片叙事手法如贯穿全片的爵士乐,跳跃、即兴、松散,有种不经意的随性。而全片对于广府都市生活的细致描绘,藉由充满地域特色的城市空间呈现现代年轻人生活方式,让该片在热衷于呈现乡村现实或八九十年代怀旧记忆的文艺片中显得别具一格。
《你往何处去》海报
第十三届中国独立影展(CIFF)将剧情长片评委会奖授予了《你往何处去》。该片在形式上非常特别,导演杨正帆以出租车这一不断移动、相对封闭的空间作为故事发生的舞台,一天之内、形形色色之人(大陆客、中环投资分析师、跨国企业英国高管、九龙皇帝等)汇聚于此,勾连出香港之百态。
更特别之处在于,这一切故事、人物都只以画外音的形式呈现。电影通篇只有一个行车记录仪的视角,记录下香港从某地到另一地点的行车路线与窗外的都市景观。这样极端的形式或许更适合以多屏影像装置的形式进入美术馆空间。
同样在形式上有所尝试的还有顾晓刚的《一日重现》。该片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是枝裕和的《下一站天国》——利用伪纪录片形式拍摄了一群年轻人的聚餐。席间他们互相分享人生经历,进而在游戏中演绎对方的经历。在此过程中他们也彼此了解,彼此治愈。
《一日重现》无论是人物还是叙事,都非常贴近现在年轻人的生活,很能引起共鸣;而在风格上,该片也延续了顾晓刚在其纪录片作品《种植人生》中展现出的温暖、清新与细腻。
该片是顾晓刚在北电进修的毕业作品,演员大多是导演的朋友或是进修班的同学。《一日重现》虽然有很大的习作的意味,但也难得地展现出了探索性。比如有意模糊虚构与纪实的边界,通过不同层次的表演呈现多元的影像表现空间等。在创作资源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年轻独立导演常常会在形式上更加用心,就地取材,顺势而为,创造性地将限制转化为特点,让人耳目一新。
《再见瓦城》剧照
值得一提的还有赵德胤的《再见瓦城》,这位在台生活的缅甸华人导演早期影片曾多次入围大陆独立影展。新作《再见瓦城》被视为他转向工业化运作、使用明星卡司、面向市场的首部剧情片作品。
影片讲述两个偷渡到泰国的缅甸华人打工者的爱情故事,最终悲剧性的收尾让人唏嘘不已。故事取材自现实社会事件,但不少细节又来自导演及其亲属的亲身体会,这让影片充满了令人动容的特质—— 如一束光,照亮那些卑微渺小的生命以及他们在这个弱肉强食的资本时代的悲剧性遭遇。片中,柯震东一改之前阳光活泼的形象,扮演内向的缅甸打工仔,不过最终限于戏份,表现一般。
《再见瓦城》无论是在叙事节奏、细节铺排还是演员表演都上非常细致到位,尽管没能在金马夺冠,但依然是一部值得关注的优秀作品。
电影节之于文艺片:是获奖增值,也是发行、找创投
对于文艺片的盘点总是挂一漏万的,因为总有一些独立制作的优秀作品暂时还没有被观众看到。对于上述某些作品的选取,很大程度上依据的是其曾在电影节入围或得奖。事实上,经由电影节展露头角已是很多文艺片的必经之路。形成这个局面的根本原因在于,相较于商业电影,文艺片缺乏市场号召力,只能通过参加电影节来获得与观众见面的机会。
电影节体制之所以诞生,最初是因为二战后的欧洲试图保护本土电影文化,抵制好莱坞大片。而目前形成的全球电影节网络,首先可以被视为一个发行体制。无数无法通过院线发行的小众电影、艺术片可以经由这个网络,在全球流通,与世界观众见面。同时,电影节的放映费也可以作为小成本独立制作回收成本的渠道之一。
其次,作为电影评价体系一部分的电影节, 可以为入围或获奖影片带来一定的关注度,进而实质性地带动其票房收入,并助力其在其他平台(如电视、网络、DVD发行)的发行。更有些国际或地区性的重要节展,如欧洲三大电影节、美国圣丹斯电影节、阿姆斯特丹纪录片影展等,已经成为行业标杆,建立起了自己的品牌价值。这使参展或得奖的影片像是打上了某某出品的标签,对其之后的发行帮助巨大。
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
除了对接电影产业的下游,即发行环节,不少电影节也能承接产业上游,为有创意的导演搭建与投资人沟通的平台。比如为大家熟知的创投论坛。釜山电影节的“亚洲项目市场”(APM),金马电影节的金马创投、香港电影节的亚洲电影投资会(HAF),上海电影节“合拍片项目” (Co-FPC) 与“中国电影创投项目” (CFPC)等,都是近年来独立导演常去之地。除寻找合作、投资之外,入围创投会本身也可以丰富影片的履历,进而增加影片完成后入围电影节的几率。
FIRST青年电影展
这些年,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独立电影创作者开始熟悉这套电影节游戏:影片创作初期报名创投会,完成后递送国际电影节选片人,仔细选择首映电影节,各国参展、获奖,之后再根据情况考虑是否国内发行。
这套生产发行策略,从侧面给了我们一个提醒:华语电影工业内具有广泛包容性,又受到行业认可的电影节严重缺失。正是这样的现状,使得不拘类型与国籍的金马奖逐渐成为华语电影的标杆。而另一个逐渐成为独立电影推手的First青年影展则从创立之初就旨在打造中国的“圣丹斯”,经过几年的发展,竞赛、展映、创投、训练营等样样俱全,初具规模与号召力。经过First涌现出的新作既有如《心迷宫》这样成功推向国内市场的,也有《八月》这样可以推向更大的电影节舞台的。但必须指出,如其所推崇的圣丹斯一样,First作为影展本身具有其独特的定位,比如偏好小成本、基于类型片但又有所突破、具有一定商业潜能的影片。而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金马奖、也不仅仅是First,而是更多具有不同定位和特色的节展,然后经由它们,更多不同类型的电影可以找到投资,可以与观众见面。
文艺片宣传,各显神通
由于受众窄、缺乏宣发资金与健全的艺术院线,文艺片发行难一直是业内的老生长谈。不过2016年我们却见证了文艺片涌入院线的浪潮,在宣传上,大家更是各显神通。
去年五月份,制片人方励为吴天明遗作《百鸟朝凤》跪求排片引起一片哗然,然而无论舆论褒贬,最终八千多万的票房证明了此举的效用。方励这一举动无论目的如何,本质上可以算作一种营销行为,但并不值得提倡,也不可能复制。这不禁让我们疑问:文艺片一定要采用这种贩卖情怀式的营销才能找到观众吗?
原本定档去年六月的《路边野餐》,为了规避暑期一众进口大片,推迟上映,躲进国产片保护月。不过宣发上,《路边野餐》确实做了很多尝试和努力:比如与豆瓣、草莓音乐节合作,试图接触到核心文艺青年群体;比如导演亲自上阵参与全国18城的路演;比如在宣传中突出“42分钟长镜头”、“诗意电影”、“文艺神片”等字眼;另一方面,又结合导演接地气的逗比气质,拉近与观众的距离;院线发行时还打出“仅上映十天”口号,进行饥饿营销。最终646万的票房,对于这样一部本质上受众很窄的片子来说,是个奇迹。
《长江图》海报
与《路边野餐》的小成本、高回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九月初上映的《长江图》。尽管柏林影展荣获的摄影银熊奖让影片在宣传上有一定优势,但由于后期宣传投入有限,最终只获得了326万的票房。虽然电影的艺术价值不能以票房来衡量,但相对于影片超过三千万的投资,这个数字也着实惨淡。
去年十月中登陆院线的《黑处有什么》被归类为青春犯罪片。片方尝试以影片中潜在的类型元素来吸引观众,比如中国版《杀人回忆》、“90年代连环杀人案”,甚至扯上当时的热门事件“白银案”。虽然最终760万的票房也相当不错,但有不少观众看完电影后抱怨“凶杀不过是一个噱头”。依托微信公号等自媒体为文艺片宣传常常会出现的一窝蜂营销的捧杀:不是千篇一律的夸大某些字眼,就是博眼球的标题党横行。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无论是《黑处有什么》还是《路边野餐》,在宣发上都有过度夸大消费影片某些方面(如“连环杀人案”和“诗歌电影”),误导大众的嫌疑,并没有尊重影片本身的特质。
文艺片到底应该以怎样的方式宣传才能既能尊重影片本身特质,又可以有效的抵达核心受众群呢?看似并不矛盾的两点,在实际操作中却难以同时实现。一方面发行方总希望能够以各种吸引眼球的方式让更多观众买票进电影院;另一方面,虽然文艺片的核心受众群较小,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优秀的文艺片也有可能会逐渐培养、发展出一批新观众。未来文艺片的市场到底有多大,谁也说不准。 已定档3月24日的《八月》即将面对市场的考验。
《路边野餐》剧照
目前来看,越来越多从业者看好这一分众市场,也出现了一批以文艺片为主打作品的制作公司。除了方励的劳雷影业,贾樟柯的西河星汇,天画画天,黑鳍作为近两年的后起之秀,也投资制作了一系列作品,逐渐展露头角。同时,更多的文艺片导演也纷纷成立自己的小制作公司。宣发公司甚至也开始涉足文艺片领域。如太合娱乐旗下的宣发公司合瑞影业今年就操作了《路边野餐》、《黑处有什么》和《塔洛》的发行。一些早期做独立电影放映的小团体如“后窗”、齐放等,其主要发起者也都成立了公司,依托之前积累的资源和人脉,在发行领域试水。
这些变化再次向我们证明,文艺片并不是不赚钱、只能靠情怀与理想支撑的艺术实践,至少其中一部分作品是具有潜在市场价值的。只要有合理的掌控与有效的操作,就可以收回成本或略有盈利,实现良性循环。
发行:艺术院线+网络平台
让更多业内人士看好文艺片市场的原因还包括发行渠道上的一些可喜变化。长期呼吁的建立艺术院线终于在去年有了一定进展:十月中,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在长春正式启动,全国31个省市上百家影厅加入,保证每天至少放映三场艺术电影,同时每周至少保证10个黄金场次放映。而这一举措是否能为文艺片上院线带来新的转机,还要拭目以待。
《黑处有什么》剧照
网络平台的崛起,让文艺片也不用一味与院线死磕。事实上,从几年前就开始有文艺片在结束院线放映之后选择上线网络视频平台,比如《推拿》、《少女哪吒》等。去年也有不少文艺片,包括院线成绩不错的《路边野餐》、《黑处有什么》,选择网络发行。对于因为缺少宣发经费无法上院线或即使上院线也注定票房惨淡的小成本文艺片,网络发行是值得尝试的方式。比如邢健的《冬》,在没有宣发经费的情况下,选择院线与优酷视频同步上映,虽然院线排片极低,却在网站获得了五百多万的点击量。这也证明网络发行相对于传统院线而言,更适合小成本文艺片:一方面方便抵达特殊分散的受众群体,另一方面,不受制于拍片,可以长线放映,特别适合靠口碑慢慢发酵的文艺片。
除此之外,更多文艺片从业者八仙过海,以不同方式探索多元的发行方式:有走国际路线潜力的,可以通过国际合制的方式,进入不同区域的市场,实现全球资本回收;接地气、主打本地市场的,有的在立项初期就开始利用众筹吸引投资、进行宣传,发行时则直接联合地方影迷团体,发起众筹包场等观影活动……
这些方式无疑都是值得探索的,但必须指出的是,影片发行并非是在制作完成后才进行的,而要从融资阶段就进行全盘思考。影片的题材和类型,制作模式,投资规模,都在不同程度上决定了发行这盘大棋的整体策略,这一点对于受众较窄但可能具有全球流通性的文艺片来说尤为如此。
重视短片:寻找创意,发掘新人
从2009年的60个亿到2015年440个亿,连续五年的票房疯涨吸引了大批投资者与创作者进入电影产业,繁荣热闹的表象之下,产业健康度却令人担忧:热钱涌入、哄抢IP,跟风拍摄热门题材,影片粗制滥造、水准欠佳。而观众的眼睛永远是雪亮的,当市场无法提供优质产品,票房下滑是必然结果,这或许也是去年电影市场呈现出疲软态势的根本原因。
柯首映
中国电影市场要想朝着持续健康的方向发展,就必须不断推出真正叫好又叫座的作品。而优秀作品的开发不仅仅是炒IP、靠明星,更需要培养和发现有创造力的年轻创作者,为电影行业输送新鲜血液 。对于短片的关注与扶持正是发掘新人创作者的有效方式。也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看到不同业内团体对短片创作的关注。如贾樟柯联合“以上传媒”发起的“柯首映”短片计划,以自己国际导演的名气搭建全球短片展映平台,将短片与新媒体结合,利用微信进行推送,带动大家对短片的关注。但不同于那些粗制滥造的微视频、网络短视频,贾樟柯强调短片作为电影的艺术品质,希望可以推送真正的精品,而近期“柯首映”推送的几部作品也大多为国际电影节获奖作品,并且获得了十万加的点击率。
齐放2016海外华人影像作品展
与此同时,长期致力于推动独立电影的齐放也在今年做了两轮以短片为主的小型影展,分别名为“海外华人影像作品展”和“短片22城联映”:前者涉及剧情、纪录、动画、装置等不同类型,创作者为生活在巴黎、伦敦、东京和纽约的华人艺术家;后者以CIFF12剧情短片竞赛单元和“广阔天地”单元的作品为主,同样涉及剧情、纪录、动画等不同类别。这些作品中有些具有明显的类型片倾向,有些更多结合导演自身生命经验,有些则更具实验性。尽管水准参差,但的确让我们看到了一批正在“浮出水面”的年轻创作者。他们背景各异,不少人留学海外,在专业院校学习影像创作,这些短片不少是他们的毕业作品,也是他们进入业界的初次亮相。
事实上,对于初出茅庐的创作者而言,如何获得投资与拍片机会,总是一个难题。以短片起步,是方法之一,也有很多优点,如:拍摄短片投资较少,风险也较小,自由度较高,便于尝试新的想法与拍摄手法;更进一步而言,短片想要展现出其短小精悍的魅力,对新想法与创意的要求其实更甚于长片;再者,短片创作也是自我训练、积累经验的好方式。优秀的短片作品会成为创作者进入产业、在创投会获取投资的敲门砖。
值得一提的是,短片创作者、留法导演胡伟的短片作品每一部都制作精良,水准上乘,入围全球多个影展,《人生若只如初见》入围威尼斯地平线单元,并且请到了法国女星伊莎贝尔·于佩尔客串演出。更重要的是,从这些作品中能够看出胡伟有意识地根据不同的题材内容,尝试不同的创作手法,自我训练的同时逐渐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
国内文艺片票房列表(数据源自时光网专业版)
(备注:此表格为不完全统计)
结语
回顾过去一年,文艺片领域的变化算得上令人惊喜:不仅有许多优秀作品出现,而且在抵达观众的方式上也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对于未来的发展,从业者或许可以抱着谨慎而乐观的态度,以足够的耐心,大胆发尝试,吸取教训,逐步成长。另一方面,文艺片更倾向于艺术与人文关怀的属性,决定了它需要更多政策上的扶持。
从长远来看,文艺片的发展绝不是分商业片一杯羹,而是与商业片形成某种互补,在促进市场细分的基础上,为广大观众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优质产品。也只有在良性竞争的基础上,中国电影产业才能朝着更完善、更健康的方向发展,实现百花齐放。
文章内容转自时光网:http://news.mtime.com/2017/01/20/1565713-all.html#p2